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慈溪新闻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民国毕业歌“唱”出慈溪教育的百年史
2019-03-11 10:12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慈溪新闻网讯 自《掌起发现“本土版”民国毕业歌》消息2月25日本报A5版见报后,不少市民对三首民国时期在慈北地区传唱的毕业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毕业歌流传地的安定、敬乐、明强三所小学的前世今生及相关信息同样感兴趣。近日,记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走访当地历史文化专家以及实地调查访谈,发现这三所学校虽历经百年兴衰,但它们依然“健在”,并持续不断地闪着光发着热……

  新式学堂的起跑线

  据了解,这三所小学创办于清朝晚期、位于现观海卫镇域内,经历了多次迁址、更名延续至今,见证了慈溪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迄今均已超过了百年历史。收藏这三首毕业歌的厉德成老先生曾受聘于这三所小学,这次发现毕业歌的同时也发现了聘书。清末年间,厉德成受聘于观城北部由胡氏家族兴办的安定学堂。学校旧址位于现在观海卫北部的卫山学校。据《慈溪市教育志》记载,它是当时宁波府由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992年更名为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现址位于观海卫环城东路。

  1920年(民国九年),厉德成受聘于明强学校担任校长。明强小学位于现观海卫镇湖东村的清节祠,它在民国时期与沈师桥的另一所私立承志学堂有“北承志,南明强”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典渡桥小学。 1998年,该校与附近另一所同为宓氏家族兴办的畲经学堂合并,即现在的宓家埭小学。

  厉德成保存的最后一封聘书,出自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的鸣鹤乡区立敬乐国民兼高等小学堂,位于现鸣鹤风景区里的彭公祠。现在的校名为观海卫镇鸣鹤小学,校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杜湖畔。

  观海卫镇镇志编委莫非介绍,民国以前慈北地区只有家族设立的慈善性质的义学、私塾,在教学内容上,它们可以说是近现代意义上新式学堂的起点,主要面向家族内及周边贫困的农民子弟。

  育人之难在曲外

  “今去了,此改业,彼升学……”三首民国毕业歌中的《留别》曲调舒缓忧伤,饱含离情别绪,跟另两首节奏轻快、六年毕业“志得意满”,以至于要互相叮嘱“勿自封”的毕业歌风格明显不同,描述的是当时小学生求学途中,一路升学一路与同学分离的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

  “解放前读书太苦了,跟现在的孩子没法比。”现住观海卫湖东村89岁的宓贤才老人在1938年至1943年就读于明强学校,他在1951年至1991年的教职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又担任了明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教育的差别,他是亲身的体验者和见证者。

  宓老说,他读小学时很多孩子只读了两年书,能识写自己的名字就回家“做生活”去了。明强学校两个班级不到100名学生,每年毕业的只有10来个。新中国成立后,明强学校改名为典渡桥小学,保持着4个班级、 200多名学生的规模,最多时有6个班级、接近300名学生,每年的毕业生是解放前的两三倍。

  宓老的话在《慈溪市教育志》里得到了印证。据《慈溪市教育志》记载,自清末“癸卯学制”颁行,旧的义学私垫改为新式学堂算起,慈溪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一共经历了5个发展高峰。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解放前因为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生源师资短缺等多种原因,小学教育在入学率、毕业率、普及率等多方面均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日寇侵略、战火弥漫、哀鸿遍野的岁月里,办学不易,求学机会难得,是那个时期社会的普遍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农村生活水平没有很快得到改善,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宓贤才老人的教职生涯里,教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到贫困学生家中家访劝学。大部分农民子弟,尤其是过去没有读书机会的女孩子都能顺利读完小学,小学毕业率超过了九成。

  “我小时候家里负担重,当真是抱着决心在读书的。”宓老说,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若不是明强学校对宓姓子弟免除了学费,他也不会有机会读完小学。

  另一位住在卫北村的郑永范老先生则没这么幸运。期间因为日寇侵略轰炸一年半之久,只读了五年半的小学,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能读到小学毕业,毫无疑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资料显示,当时小学毕业生就有资格参加正式教师考试,这也反映了那时社会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事实上,直到1945年,慈北地区才建立了第一所初中——同济学社,本地小学生才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慈溪市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则是等到改革开放之后的1984年。

  “一飞冲天”看今朝

  “行色兮匆匆,令我心黯然,意悾惚,看你一飞冲”,这是三首民国毕业歌之一《送别》中的结语。历经风霜,当年的人事已渐行渐远,当年“一飞冲天”的美好愿景却终于在今天得以实现。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三所学校的旧址。敬乐学堂所在的彭公祠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妥善保护。黑瓦白墙,在风格上与古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像一位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正在安享清静祥和的晚年。由它传承而来的鸣鹤小学,则因为1994年得到港胞姚云龙先生捐资与镇财政共同投入,易地迁建到了风景秀丽的杜湖畔。据了解,该校现有17个班级,学生超过700人,珠心算、羽毛球和田径三大特色教育在市内外均小有名气。

  明强学校旧址所在的清节祠,现在是一处市级文化保护点。前面的教室和后面的礼堂被围墙隔开,大门紧闭、中段隔开,尚存七间校舍。据了解,目前清节祠属于私产。而它的“后身”,虽经多次更名、合并与迁址,但依然“健在”的宓家埭小学,如今还有10余位老师、200多名学生传承着它的文脉。据了解,这些年,该校先后获得了“慈溪市文明学校”“省课程试验先进学校”“优秀级教工之家”等荣誉。

  安定学堂上百年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其位于老观城西北角的旧址现在是卫山学校的校园。半截围墙、四间经过改造的老屋,还保留着已逝时代的一些痕迹。记者在校园里走了一圈,这里书声琅琅,儿童嬉戏,散发着校园特有的活力。■全媒体记者 杨贯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乡村艺术馆 弘扬乡土文化
春花拥桥城
今日平说丨上有青荷 下有脆藕
博鳌盛会上的浙江面孔 他们为何不约而同...
易炼红调研省民宗委:加快推进我省民族...
习语 |把人们隔开的不是千山万水,而是...
学习·知行丨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举旗...
新华社权威速览 | 关于中美关系、中国经...
在现场|田头“探棚”
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举行
我市深化“两项整治”制造业焕发生机
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九次会议
慈溪,向“新”求解
习言道丨习近平谈中美:回不到过去,但...
微视频|跨越文明的对话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
联播观察|建交一周年 习主席称赞中洪关...
创意长图|总书记深深牵挂雪域高原上的人们
第一观察|习近平主席向美方人士详解中...
“小马拉大车”累在哪
今日评说丨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打开“...
争当先行者的浙江回答 “推动高质量发展...
勇争先 重实干 谱新篇
美美与共的力量——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独家视频丨温馨时刻!习近平同美国工商...
习近平:你们在春暖花开之际访问中国 为...
春暖桃园花吐蕊
踏浪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斯友好源远流长 两...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脱钩断链”没有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