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无私大爱照亮高原孤儿
2019-07-09 10:01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有一份爱,跨越千山万水,从慈溪龙山出发,暖暖地传递到了西部的高原上,十几年间,不曾间断。从2007年起,我市退休职工姚尧土累计捐款200余万元,用于资助四川德格协庆孤儿院、青海玉树利民孤儿院,帮助300多位孤儿走进课堂、接受教育。

  说起助学之路,姚尧土说其实儿子走得比自己早。“当时儿子在北大的同学是四川人。”通过这位同学,高原上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视线:四川省德格县协庆村坐落在雪山脚下,要走出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靠最传统的牦牛车。当地失去双亲的孤儿,不仅缺衣少食,更缺少学习的机会。

  这坚定了姚尧土资助当地学子的决心:“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姚尧土和其他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德格县协庆孤儿院成立。修建房屋,孩子们有了遮风躲雨的屋檐;捐衣捐鞋,是贴身的温暖;捐赠汽车,买菜看病更加便利……姚尧土的爱心善款,一点一点地改善着当地孤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助学十年后的2016年,姚尧土第一次踏上了高原上的这片土地。尽管对当地的贫困曾有预设,但现实还是令他震惊:“条件太苦了,比我们小时候还要苦得多。”孩子们的早餐是自家做的馒头配稀饭,午餐是米饭加一个素菜,有时是萝卜,有时是大白菜。高原的低温下,孩子们用冰冷的井水洗头。

  “光靠几个爱心人士的帮助,力量太小了。”姚尧土思考着,更牢固可靠的资金来源,才能长期有效地帮助这些孩子。因此,一方面,姚尧土和自己的亲友联合来自上海、杭州、重庆等地的9位企业家,共同注资200万元成立了浙江普行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孤儿;另一方面,四川德格、青海玉树两地的政府也开始介入,在师资等方面施以援手。

  十几年如一日的涓涓细流,汇成爱之暖流。如今,协庆孤儿院和利民孤儿院里受助的孤儿已经超过300人,有孩子走出大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藏文学校;也有的孩子学成归来,回到大山拿起教棒站上讲台……每当好消息传来,姚尧土就格外开心。

  曾经,山里的孩子送给姚尧土一副唐卡画,那是对客人最高的尊敬和谢意。姚尧土却把助学这件事看得十分简单:“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全媒体记者 马安娜 通讯员 陈青岚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微纪录片《淬心》第四集 | 险易不革其心
研习路: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壹视界·微视频|总书记和青年朋友在一起
7000车位“巨无霸”首航宁波舟山港,国...
“浙BA”点燃夏天!这场“全民篮球派对...
人民日报点赞的杭州“公物仓”,是个什...
浙江各地乡村夜市火爆出圈 探寻烟火气里...
经济大省挑大梁丨加强产供对接 外贸优品...
学习时节|青春何为?总书记在寄语中给...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5.6)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改革开放只有进...
学而时习之|铭记历史就是为了开创未来
经纬线·这一幕幕,诠释中国人的团结奋斗!
第一观察 | 这份发展战略彰显深沉而持久...
学习书签丨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学习手记 | 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
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习近平同志领...
看图学习丨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
联播+|激活蓝色经济
【光明时评】物流稳健增长 实体经济加快...
政策扩岗+岗位深挖 护航2025届高校毕业...
“我们的产品越卖越火啦”——“两新”...
经济日报金观平:为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中柱:英勇无畏的...
我市开展防汛防台综合应急演练
晴热高温仍在持续 下周有望“退烧”
老人山中迷路 多方联手寻回
手抖、心悸、消瘦…… 当心中招“甲亢”
杨梅销售进入倒计时 错过再等一年
八旬老人陈如生:巧用南瓜蒂刻出“金石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