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玉石玛瑙雕刻印章,有人用牛角雕刻印章,而八旬老人陈如生却用南瓜蒂刻出“金石印”。
说到陈如生的篆刻生涯,要从他16岁说起,那年是1960年。
少年陈如生家住浒山解放中街,刻字店木招牌的朱砂色是他童年的记忆。刻章师傅张枕月的呵斥“指头上练出真本事,方寸石头也能养活人”却点醒了他。拜师张枕月后,他始知学印先需“驯服毛笔”,苦读《说文解字》以识篆骨。初刻姓名印时紧握刻刀,血泡与刀伤成为苦练的印记。这条入门之路,他走了多年。
启蒙后数年,陈如生勤习书印,兼爱好摄影。1983年,吴昌硕传人诸涵教授来慈溪讲学,陈如生听课并摄影。镜头捕捉宣纸上翻飞的大笔,底片蚀刻的行书令他惊喜。课后,他斗胆呈上习作求教。诸涵先生拈指翻看,评点道:“刀口太规矩,要灵动,基本功不错。”诸涵先生还告诉他“做人要老实,但艺术创作不可老实,要开拓视野,有自己想法”,这对曾受吴派束缚的陈如生影响至深。这理念如同一盏明灯,指引他日后在书法篆刻上寻求突破,更成为其瓜蒂印创作“守正出新”的核心。
转眼间,陈如生也从青年步入老年。期间,他在苏州住了十几年。数十年的艺术积累让他的眼界和观念不断开阔。在不断研究中,他发现除了金、银、玉石、玛瑙等传统印材,古人早已取材于兽骨、竹节、果核等,而从民国时期走来的嘉兴许明农、苏州张寒月先生还曾采用南瓜蒂作印,这让他感到尤为新奇。
南瓜蒂本是厨余之物,用作印材,虽不能与田黄、鸡血石媲美,然“朽木可雕”,颇能体现质朴的乡土情怀。而且就地取材,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延续了瓜蒂的生命力和价值,别具一格。至此,陈如生开始了长期探索瓜蒂印的旅程,秉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他常常在菜场闲逛,挑选合适的南瓜,也常向摊主询问有瓜蒂是否可以给他。陈如生说道:“南瓜要挑选老一些的,质地偏硬,这样更容易成为印材。”要使用南瓜蒂刻印,首先要将其取下阴干,放置一年以上塑形后才可使用。南瓜有老有嫩,南瓜蒂的质地也有硬有软,刻章时需格外注意手法。但这些并非真正的难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本为草木的瓜蒂长出“骨气”,也能表现出金石般的气韵。
甲骨、金文、汉篆、秦隶、砖瓦文字、佛像、生肖……陈如生根据所刻内容和瓜蒂的天然形状,采用合适的篆法和图案,随形赋势设计印稿,将具象的文字用抽象的形态表现在一枚又一枚小小的瓜蒂上。入刀角度如何、下刀手法如何,处处汲古求新;冲刀、切刀、披刀,还有他自创的挑刀,各种刀法皆为其所用。
吴昌硕先生有联“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这仿佛成了陈如生艺术精神的写照。一年年时光与一枚枚瓜蒂相伴,他完成了第一本瓜蒂印谱——《二白斋瓜蒂印存》。而陈如生的心境,也在没有金石锵鸣声的刀锋下,获得了乡土与田园意象的宁静。
全媒体记者 杨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