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潮声丨种树这件“小事”,中国到底有多强
2023-03-16 14:47   稿源:潮新闻

  图源视觉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基建狂魔”,其实中国的绿化实力,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

  在第45个植树节(3月12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已达2.31亿公顷(2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265万平方公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这两个数据啥概念?差不多相当于给整个沙特阿拉伯(225万平方公里)种满树,给哈萨克斯坦(272万平方公里)铺满草。

  有网友感慨,在绿化这件事上,不断超越中国的只有中国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种树这件“小事”,中国到底有多强?

  图源视觉中国

  种树这件事,中国人已坚持了几千年

  在中国960万平公里的土地上,挺立着无数伟大的工程,其中有一项比较特殊,它们的构成不是钢铁而是树木,没有固定地点却随处可见。

  在课本或是新闻里,经常能看到它们的名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

  “工程这么多,目的很单纯: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告诉潮新闻记者。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

  不过,要说种树这事有多迷人,晚清名将左宗棠算一个。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就非常重视绿化。那会,虽然还没有生态平衡这个词,但他已经隐约感受到了当地人烧树,可能导致次年大地缺乏生机。因此在西征过程中,他一路西进,一路要求将士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在干旱的西北,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但左宗棠坚持种树,光是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的六百多里间,历年种活的树就有约26.4万株,河西各县沿路除沙碛外都种了不少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槐树,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人为了怀念他,就将这些柳树、杨树敬称为“左公柳”“左公杨”。

  新中国成立之初,种树和绿化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由于连年战争,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草原和土地退化进而引发沙尘暴侵蚀农田,有计划地植树造林、保护耕地,成为当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也正是这些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植树造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1958年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迅速地大规模发展造林事业。

  在60多年前的河南兰考,当地百姓就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之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抗争的,正是这“三害”。

  走访中,焦裕禄发现刺槐树易成活、根系发达、浮根多,有很好的固沙作用,槐花还能作为食物充饥,他便带领群众在1000多亩北河滩地栽上了槐树和桐树。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走在兰考,绿树成荫,产业兴旺,“焦桐”“焦林”成为防风固沙的重要“防火墙”,这正是当地植树造林的意义。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自此一条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绿色长城”蜿蜒而起,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不再受风沙侵袭之苦。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种树走向千家万户……

  根据我国开展的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改革开放40年,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增加85亿立方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工造林面积更是一路高歌,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

  图源视觉中国

  把沙漠种成绿洲,不是天方夜谭

  一般国家种树会在公园里、道路旁,中国就不一样了,要去沙漠里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来的是一片疲倦的大地。根据第五次全国沙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国的荒漠化土地有261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2%,沙化土地则有172.12万平方千米。

  西北地区又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地区。它们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这里降水量少又干旱。

  环境有多恶劣,电视剧《山海情》里有个情节,西海固人民在搬往闽宁镇时,遇到沙尘暴,黄沙漫天,人们眼睛睁不开、身体站不住。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绿化,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不过,这也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便在沙坡头腹地设立了沙漠研究站,在苏联专家协助下通过数年的试验研究,最终找到了固沙秘笈“草方格”。

  具体操作就是,把废弃的麦秆或者麦草一束束呈方格形状铺在沙丘上,然后再用铁锹轧进沙子里,把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接着把方格中央的沙子移到四周麦草的根部,让麦草牢牢地固定在沙地上。

  也可以在方格中间撒上草籽,这样一来麦草不仅阻止了流沙,草籽还会在下雨的时候发芽,腐烂干枯的麦草又作为肥料滋养草种的生长。

  别小看这一简单的“草方格”,在沙漠里治沙、种树,靠的就是这个方法。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之间的毛乌素沙漠,就是这样被“干掉”的。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荒寒遐僻之地上,也种出了世界最大人工林。

  毫不夸张地说,“草方格”成为了世界治沙史上的一大奇迹。1987年,“草方格”这一固沙法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国外作为“中国魔方”,也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

  不光在沙漠里种树,中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护林。

  进入新世纪,中国投资了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六大工程。

  这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达7600万公顷,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其中四项工程的规模都超过了前苏联的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的大草原林业工程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绿色洪流在大地涌动。1949年以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6%,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保持在12%左右,现在达到了24.02%,远高于亚洲平均水平(15%),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森林增长最快的地区。

  图源视觉中国

  为了生活多一点“绿”,浙江一路“狂飙”

  和西北地区相比,南方的底色更绿一些,但在国土绿化这件事上,谁也拦不住他们一路“狂飙”,超额完成任务。

  比如浙江,从2020年开始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浙江已超额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任务,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再如江西,2022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01.2万亩、封山育林73.1万亩,分别占计划的190.4%和140%。

  须知,不光是西北地区需要防护林,沿海地区也少不得。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沙质海岸地区的风沙危害、以及沿岸山区的水土流失等,也需要沿海防护林的保护。

  “南方的‘绿化’可能主要不是为了增加植被覆盖率,而是突出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滨水绿化和森林改造等方面。”沈满洪解释,南方绿化的突出问题是“争地”。土地具有多重功能,既可以作为耕地,又可以作为林地,也可以作为湿地,还可以作为建设用地。但是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南方的土地尤其显得稀缺和珍贵,为此必须通过规划来确保不同地域的植被覆盖率。

  “争地”问题,其实反映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绿色在中国尤其是在浙江,有了特殊含义。

  拿衢州的树来说,2017年衢州柯城区创新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等,种植适合本地的珍贵树、收益较高的经济树、观赏价值较好的彩色树。荒地绿了,游客多了,村民搞起了旅游,种树成了生产力。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至此,种树又有了新的含义。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诚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其强大的碳汇功能和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沈满洪看来,同样一亩森林,其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的“四库”功能是不同的,这就说明森林是可以改造的。各省份不断加强国土绿化,也能通过林相改造等发挥森林更大的作用。

  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提升林业、海洋系统、生态农业碳汇能力,可见当地也看到了森林作为“碳库”的重大意义。

  就云南来说,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有何意义?云南省“双碳”问题研究专家认为,林业碳汇将越来越具备经济价值乃至战略价值,也将成为云南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本。

  由此看来,绿化这件事,天花板远未到顶,不妨期待一下,未来中国还能创造哪些奇迹。

   责任编辑胡兴家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④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
中拉合作奏响全球南方共同发展新乐章
新华社快讯: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
爱“新”餐破解外卖骑手“舌尖焦虑”
“两项整治”牵引传统优势产业内生裂变
市级机关举行“慈善一日捐”集中捐赠仪式
宁波“品牌奥斯卡”正式公布 8家慈企上榜
文化特派员领奏瓦窑头“文艺振兴曲”
正大“8424”西瓜上市
坎墩道路交通“三治”护航安全出行
几张老照片 道出慈溪县越剧团的梨园旧影
矢志人道 携手同行
补栽稻秧 保丰收
学习·知行丨历史不会忘记 习近平深刻诠...
联播+|三个关键词读懂习主席俄罗斯之行
时政纪录片丨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习近...
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道之行丨习近平2025年俄罗斯之行全纪录
记者手记|让胜利的光芒照亮人类历史新征程
刚刚,杭州公园里这对神奇“情侣”又现...
护理特攻队!看当代护士的硬核进化
奋战二季度 拼抢上半场丨浙江多个交通工...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
拾光纪·习近平主席俄罗斯之行这些场景令...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5月5日—5月...
第一观察·瞬间|为共同的历史和未来点赞
“中国购”为啥走红
以“稳进之势”彰显应对底气
浙江角逐深海万亿级赛道
钱江观潮丨百亿步行街 数字新玩法 杭州...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