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看,这是卷羽鹈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它们重新回到了慈溪。”近日,在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办的一堂户外科普课上,数十名小学生凝神聆听志愿者老师讲解。这一幕,是该协会“行走的课堂”公益项目的一个缩影——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进更多家庭。
从观鸟、护鸟到走进课堂,民间的涓滴志愿力量,正汇聚成生态保护的浩荡江河。在会长施建庆的带领下,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从最初的50人发展至如今的1150余人,累计救助并放飞野生鸟类超2500只,其中包括542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救护成效最显著的民间保护力量。在他们守护的湿地,卷羽鹈鹕、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再现翩跹身影,相关画面今年还登上央视《见证》栏目。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座城市的共鸣。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民间林长”机制,一批批来自企业、学校、社区的普通市民走进山林,至今巡护里程已超过5万公里。今年4月,由专业护林员与优秀“民间林长”混编,组成首支“森林义警”,标志着森林管护迈入“专业引领+全民协同”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目前,环保校本教材已覆盖我市多所中小学校,“绿色学校”创建率达85%,“生态学堂”“行走的课堂”等教育项目实现常态化开展。孩子们不仅是聆听者,更是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将生态意识带入家庭、融入社区。
与此同时,“自然笔记”活动悄然兴起,我市2024年启动承办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征集活动,吸引了更多人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保护自然。今年8月,在坎墩研学活动中心,慈溪市自然笔记研学线路正式启动,将课堂延伸至自然现场。市民赴坎墩大学生农业众创园体验植物成长,或漫步森林公园观察鸟类栖息。此外,依托我市本地6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参与者在真实环境中了解和体验环保处理流程,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浸润市民生活。
今年初,10支市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在我市组建完成,“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慈溪生态志愿服务行动同步开启。一场场全民“执笔”的生态文明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两个月内,超过2000位市民化身“生态画师”,以志愿服务为笔,以河川山林为卷,共绘“美丽慈溪,共建共享”的壮阔图景。在爱琴海购物广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知识竞答吸引众多顾客和经营者踊跃参与;市图书馆广场上,“大美慈溪·生态暖城”书画大赛引来市民挥毫泼墨,以艺术描绘生态之美。馆内报告厅中,一场“可触摸的生态文明教育”火热开展。
如今,志愿服务矩阵持续扩展,汇聚成磅礴的绿色公益浪潮。市爱心壹加壹志愿者协会、绿恒公益等开展“五水共治”“护红养绿”等系列行动,全市各镇街环保志愿活动层出不穷。在“爱在路上”交通志愿服务之家,知名网友“珠珠姐”带领大家开展“美丽慈溪”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更有一支常年活跃的“生态学堂”志愿服务队,走进三北讲堂、村社、企业、假日学校等地开展公益宣讲,迄今活动已超90余场。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超3000场,累计服务时长突破10000小时。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陈锋 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