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白浪轻涌。昨天,在新浦镇五塘横江段,太阳能涌浪机和SCM设备正持续运转,担任这片水域的“清洁卫士”。现场,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相关负责人手持刚完成的氨氮快检结果向记者介绍:“去年卫星监测发现该段水体氨氮超标,高达5mg/L以上。经过系统治理,如今已稳定在2mg/L以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防治压力同步加大。为此,我市创新引入高光谱卫星遥感技术,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智慧管”的立体化水环境治理模式,实现对全市河湖的系统性监测与精准治理。
“高光谱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光谱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在不直接接触水体的前提下,快速获取大范围水体的详细光谱信息。”水质监测工程师林阳春介绍,与传统单点采样相比,监测范围从有限点位拓展至整个水系,有效覆盖面积扩大数百倍。
这项技术不仅在监测上表现卓越,更在治理实践中成效显著。2024年6月,卫星遥感监测发现五塘江段出现返黑返臭风险。经现场核验和人工采样确认,该河段因氨氮浓度升高导致水质恶化。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立即指导新浦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加河面清理频次,加强闸口管控,投放底泥改良剂,安装SCM设备和太阳能涌浪机。治理效果立竿见影:氨氮浓度从最初的高于5mg/L降到3.4mg/L,至今年7月4日更是降至1.68mg/L,水体状况持续向好。
去年9月,胜山镇镇前村一段860米长的河道也通过卫星遥感被发现存在氨氮、总磷超标问题。当地迅速采取雨污分流改造、管网修复等措施控制污染源,同时开展生物治污工程,培养适宜的水生动植物,构建原位水生态系统,并增设曝气设备和生物扩培装置,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据悉,我市启动卫星遥感监测项目以来,已成功发现并整改17个风险点位。这种天地协同、智慧管控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对水环境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我们将继续深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推动立体化治理模式常态化运行。”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下的慈溪水环境治理正步入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陈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