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一股“辟谷”、“断食”的养生之风在经济发达地区悄然滋长。一些成功人士、尤其是体重超常的人纷纷寻找减肥、清理体内垃圾之道,不少人间断性地实施“辟谷”、“断食”等方式,认为自己的断食主张与古老的辟谷术“遥相呼应”,是对先贤养生智慧的现代实践。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断食预防心脏病——证据不足
断食可降低40%心脏病发病率的结论,是研究人员从对摩门教的研究中得出的。尽管在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科研会议上,这项研究的领导者霍恩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还需要做更大范围的抽样调查,才能得出最后结论,但饱受心脏病困扰的欧美民众已经等不及了,欧美各国很快刮起一股“断食风”。一些人每隔一段日子,便断食一段时间,有的不吃晚饭,有的几天不吃食物,停食期间只喝矿泉水和纯净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陈国伟教授说,迄今为止,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上述研究结果。他认为,每月禁食一天就能降低心脏病几率达40%可能性不大。若真有如此好的预防效果,防止心血管疾病不是变得太容易了么?
禁食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4年,国内曾有一位志愿者在媒体监督下做过禁食体验。检验结果显示其在禁食期间最低血糖为2.0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89-6.1毫摩尔/升),血钾为2.14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6-5.4毫摩尔/升),肝功、肾功多项指标也出现异常。
陈国伟教授指出,上述数据表明,禁食者机体已处于严重低血糖和低血钾状态。低血钾有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突然死亡。而葡萄糖是大脑主要能量来源,严重者若不及时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中枢神经永久性损伤。
断食,当心“排毒”不成反“制毒”
“周末断食法”由日本传入,目前在白领圈子里受到追捧,但实践者主要是女性。
这些断食族认为,人们平时吃进去的食物,在维持人体机能、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废物,它们虽然每天都以粪便、尿、汗等形式排出,但总有一些残渣排不干净,藏在身体的各处,容易形成毒素,成为致病的根源。断食,同时多喝水,无疑是清除体内“垃圾”的最好方法。因为肠胃定时蠕动,喝进去的水也会随之蠕动,将胃肠内“沟沟坎坎”的地方冲洗干净。若不按时清理,任其堆积腐化,便会产生毒素,变成慢性病的“工厂”,引起感冒、头痛,乃至高血压、癌症等。
对此,军事经济学院营养食品研究所的李晓莉副教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如果断食是为了排毒,结果可能会让断食者失望,因为那可能得到恰恰相反的效果。断食之后,身体必定会燃烧体内的脂肪来补充能量所需,但是在过度消耗脂肪组织后,更可能将长期依赖累积储藏于脂肪中的脂溶性毒素,如农药、戴奥辛、多氯联苯等再度释出,使身体再度中毒。另外,胆汁在绝食时无法分泌排出,更可能加重毒素的伤害。人在饥饿时,血中酮体升高,容易出现酮酸血症,导致酸中毒。除此之外,最值得断食者警惕的是发生猝死的危险。断食疗法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突发性心律不齐,引发心脏麻痹致死。
李晓莉说,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对于希望拍出体内毒素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有排毒功能的食物,比如海带、绿豆、猪血、魔芋、葡萄、黑木耳和菌类食物、苹果、草莓、红色和紫色蔬菜及酸奶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清除体内“垃圾”。
断食或绝食期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无法补充,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肠胃系统和脏腑系统可能出现失调,机能较弱的内脏器官可能受到损坏。
辟谷真相:是“限食”而非“断食”
古人称辟谷为“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并强调“全部食亦凶,肠胃不通”。也就是说,辟谷过程中只是减少进食,并不是不食,否则“亦凶”。可见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慢慢节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食物,只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或服食高营养而较难消化的加工品。如常说的“服药辟谷”,即是服食高营养而较难消化的加工品。
辟谷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术,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可以获得其他天然食物,保证机体对能量的正常需求(辟谷期间人体能量支出相对较少),保持能量损耗平衡、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号称“断食养生”,但也不是绝对不吃任何食物,如“玛玫哚断食养生”者每天喝水果蔬菜汁,吃营养品。
可见,现今把“断食”养生与“辟谷”联系的人们是对古代先贤智慧的误读。
辟谷养生具体怎么操作?
易经养生的倡导者,清华、北大总裁班特聘导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易经养生协会会长盛紫玟先生认为,在辟谷期间,通常不吃用火烹制的食物,就是不吃五谷,只喝水和吃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桑葚、蜂蜜、黄精等。这种方法可以使人身轻体健、耳聪目明,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在辟谷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辟谷可分为多种形式,如:强硬辟谷、服气辟谷、意念辟谷、辅助辟谷等。总之,辟谷需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小链接:
辟谷术专著《庄周气诀解》中有一段话:“其天下之人,不达其要者,但以味适口充腹饱胃,以养其性命,恐隔滋味而已;然其脏腑,长欲蒸心乱神,反资百疾,以至夭俎”,说明不懂得饮食养生的人过多地摄取食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引起早亡。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人物,开始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喜欢吃那些“膏粱厚味”的食品,并纵酒为乐,损伤健康。针对这种时弊,人们受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称那些肥甘厚味食物为“烂肠之食”,而转向天然的植物类食品,并提出辟谷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