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慈溪地处三北冲积平原,境内没有甬江、姚江般的大河流过,少了雄浑的气势。但这并不妨碍桥城的秀美——境内的一些小河静静流淌于闹市,南北向以四灶浦最为百姓熟知,这条南起潮塘横江,流经坎墩、崇寿、新浦至十一塘闸入海的河流穿城而过,为桥城平添了旖旎风光。
改造后的四灶浦宽80米,增加250多万方水容量,提高了抗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摄影 记者 孙丰立
“以灶名江者,初时当为运盐沟渠,兼利排灌。”根据野史传说,四灶浦最初的主要功能是运盐,早期庵东地区盛产海盐,便通过四灶浦这条河道自北向南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四灶浦水运的功能逐渐退却,城市防洪排涝和景观功能日益凸显。
据《慈溪水利志》记载,慈溪地区多台风内涝,自1953年起,政府就已明确四灶浦对于地区排涝的重要性,于1953年、1957年两次疏浚拓宽,并于1977年成立“四灶浦掘河指挥部”,此后30年间又数次拓宽,从最早的21.5米河面,到2007年时已外移延伸新掘老十一塘至十一塘闸段2.2公里,全长17.56公里,平均河面宽已达60米。
随着河面由窄变宽,四灶浦与最初时相比,变得更加壮阔,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它也经历了“由清变黑”的历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家家户户还没安装自来水,都是舀四灶浦的水喝,那时候河里的水很干净,河里鱼虾成群。”今年65岁的胜山镇四灶村村民陈先根回忆说,四灶浦的水黑起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改革开放让村子富起来了,来这里生活的居民也越来越多,沿岸建筑密度加大,大伙儿住得都离河近,什么都往河里扔,小作坊产生的废水,居民的生活污水、垃圾……原本干净的水面开始漂浮垃圾,水色由清转黑。“后来水里都渐渐看不到鱼了,更别说游泳了。”
自2002年起,四灶浦被规划为我市“三横十一纵”骨干河网之一,也是城区主要排涝河道。基于提升河网的排涝能力和改善水质的目的,四灶浦拓疏工程正式提上规划日程。2010年,作为省、宁波、慈溪三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该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总投资6.66亿元,分为潮塘横江及四灶浦两部分,计划将河面拓宽至70-80米。该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一条南北贯穿中部的行洪排涝通道,防洪排涝标准从3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城区提高到50年一遇,使中部地区38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直接受益;增加250多万方水容量,提高抗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
对四灶浦进行拓疏改造不仅仅是清除河底淤泥换上清水的过程,它包括沿岸拆迁、污水截流和绿化带建设三方面,还是一项消耗人力、财力的巨大工程。日前,记者来到正在紧张施工的四灶浦拓疏工程二期胜山段工地。近30摄氏度的高温下,好几个工程队正在紧张施工,挖土机和翻斗车不停地在河道和岸上往返着。“一期工程近9公里河道已于2012年底完工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2011年12月动工,受工程房屋拆迁扫尾等政策处理的影响,施工进度已延期一年多,目前仅完成工程量的50%。”中河区管理处杨副主任告诉记者,四灶浦作为市级骨干河道,承载城区排涝的大部分任务,去年台风“菲特”造成城市内涝时,在二期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紧急贯通了排涝线路,防止了沿途20万亩农田被淹,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城区内涝损失。但由于部分河道还没有拓宽至80米,无法发挥排涝骨干河道的作用。“目前,我们正抓紧完成扫尾工程,希望能早日完工,确保城区排涝通畅。”
随着整个拓疏工程的推进,四灶浦全线河底清淤泥,沿岸涉及居民区的河段由各镇规划落实铺设污水管道,彻底把污水截入到地下排污管线里面去,不再直排入河。水利部门还对沿岸河道进行了砌坎和绿化种植,并交由保洁公司定期对其进行保洁、清障,四灶浦水质得以日益改善。四灶浦文化商务区段经常有市民在岸边垂钓休闲。很多人说,很久没见到水里有这么多鱼了,说明水质确实在慢慢变好。
经历了从美丽到浑浊、改造后逐渐焕发青春光彩的艰难过程,四灶浦逐渐变清的河水和秀丽的绿化市民都看在眼里。“五水共治”正在全市强力推进,市民的护水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保持河道整洁、人人有责逐渐成为共识。“看着四灶浦慢慢变干净,我们都很开心,保护它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破坏?”一位在河畔散步的居民说。
据悉,明年四灶浦拓疏工程将全面完工,这近五年的时间,对于四灶浦来说,更像是凤凰为涅槃所做的等待。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主干河道,它将进一步拉近城市与河流的距离,密切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促进人水和谐。-记者 丁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