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稳中求进,推动实体经济回升向好。要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目标,以壮大实体经济为载体,继续实施主要经济指标“双底线”管理,努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一是促进企业稳定生产。深化开展“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引进、立项审批、投产达产、人才引进等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加强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分类处置、妥善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推动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经济发展秩序,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二是促进投资稳健增长。在政府投资项目“保续建、控新建、优结构”的同时,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全力保障条件成熟项目建设,谋划储备“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围绕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推进滩涂围垦、电力、信息化网络等项目建设,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三是促进出口稳固回升。扶持和推动企业巩固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拓展服务贸易,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扩大进口。四是促进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深化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和引导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二)立足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调优做强。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狠抓工业“百个重点项目、百亿市级投资”。突出智能化、品牌化方向,推动家电产业振兴做强。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互联网化,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100个以上。二是发展壮大服务经济。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提振计划,加快电子商务企业培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城区四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促进“月光经济”发展。加快重点景区集聚整合和改造提升,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并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中横线现代农业精品线、四大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智能化技术应用、农机化作业水平,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构建,推进农田小型水利建设。四是全力打造产业平台。加强市与新区融合联动发展。立足产城融合发展目标,抓紧配套完善各大平台基础设施,加快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全力推进产业招商,切实提高产出效益。
(三)立足激发活力,推动体制改革再创优势。全面落实市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决定,全力推进年度十大重点改革任务攻坚。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创业创新机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深化省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着力推动企业上市,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二是日益彰显城乡改革亮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4个试点镇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拓展社会保障卡功能,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四是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四)立足强化动力,推动创新开放提升能级。坚持依靠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的招商作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提速科教园区建设。实质性开建科教园区,加快与中科院系统合作的两大创新平台构建,推动园区招校引院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构建研发机构、建立创新联盟,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运用。三是提升人才支撑水平。深入实施“上林英才”计划,建设留学生创业园核心区,争取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25个以上,引进培育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宁波“3315计划”人才及团队6个以上。加强技能型、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实效。坚持招商引智“一号工程”,推行全员招商、合作招商、“以企引企”招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
(五)立足宜居品质,推动城乡一体纵深发展。坚持以优质、高效、有序为方向,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产促城、产城融合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一是坚持规划科学引领。开展全市域规划整合研究,抓好新一轮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等编制,加强重点区块、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二是完善综合交通功能。着力优化市域路网,建成胜陆公路胜山至横河段、建附线一期等工程。强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重视解决重要路段交通梗阻问题。提高公共交通水平,建成投用公交IC卡系统,启动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建设运营。三是强化城市品质提升。基本建成文化商务区,攻坚推进城西休闲商务区、城南板块等各在建板块征迁扫尾和成型见效,有序推进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一期工程,加强市容秩序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属地化、精细化、文明化水平。四是加快强镇建城步伐。支持推动周巷、观海卫、龙山、逍林等中心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心镇与周边镇全方位统筹联动,支持促进其他各镇向新型城镇化迈进,建设各具特色、人文和谐的美丽城镇。五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建设,全面建成南部沿山精品线。稳妥推进“农房两改”,深化强村富民工程。
(六)立足绿色低碳,推动生态治理持续发力。深入执行市人大关于生态市建设决议,以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标本兼治提升环境质量,群策群力建设美丽慈溪。一是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全力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市,强化“河长制”以及“一河一策”治理。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加快各类治水重点工程建设,严格保护饮用水源。二是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市、镇、村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力争各项创建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保持“三改一拆”力度不减、势头不变,深化“四边三化”、“森林慈溪”等行动,健全环境违法快速反应处置机制。三是积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适时实行大气重污染预警响应,综合整治大气复合污染,淘汰改造高污染燃煤锅炉,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强化建设工程扬尘控制,实现黄标车、无标车全市域禁行。提高天然气覆盖率。四是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加强能耗强度、总量“双控”管理,实施6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强化减排倒逼、源头管控,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稳步推广清洁生产。
(七)立足安定有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突破。着力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二是重视网络社会引导规范。提高政府公众网络平台运作水平,强化适应网络社会的舆论引导和新闻发布体系建设。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防范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培育社区特色服务品牌。四是全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整合构建基层管理服务网格团队,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继续加强流动人口引导调控、素质提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活动。五是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深化“平安慈溪”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力推进“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专项整治,规范提升“低小散”产业。实施餐桌安全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八)立足民生福祉,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群众利益为依归,着力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提升民生福祉发展质量。一是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制定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规划,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倡导志愿服务。二是全力办好政府惠民项目。真心实意办好充分就业、教育普惠、卫生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环境改善、社会关爱、文体共享、交通提升、公共安全等十个方面30项惠民项目。三是推进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2万个,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行多元化养老服务,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编织好社会救助安全网。四是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市,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争取省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慈溪中学、龙山中学迁建。五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技医术水平,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强化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六是促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繁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第十届市艺术节、第三届中国慈溪越窑青瓷文化节,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开建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规范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第三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