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央视《中华美食》在拍摄十八 道杨梅宴
庵东人金明权,除了顶着全国金牌名厨的帽子,还能做十八道杨梅宴。为此,最近央视《中华美食》还特意来探秘金大厨的独门杨梅宴。但可能大家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另类爱好,收藏不同时代的餐具,尤其是筷子、筷笼、筷架。
如果你爱下馆子,一定知道,在考究的中餐馆,桌上必定会有考究的餐具。尤其是筷子,其材质千变万化,木头、陶瓷是常见的,还有竹子、紫铜、琉璃等等,甚至还有玉、翠、99足金。
走进金明权的收藏室,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高近三米的大古玩柜,非常壮观。上面摆满了筷子、筷架、筷笼、味碟等餐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筷子的年代有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从材料上分有象牙、畜角及银、铜、铝等;从功能上分有夹食物的、夹火炉上木炭的;工艺有镂空、浮雕、镶嵌等;从使用者的身份上分,有富贵家庭用的玉筷、小姐用的细长银筷等,可谓各式各样,蔚为大观。在他的收藏中,一双珊瑚筷子最为珍贵。“隔三岔五要泡清水、抹清油、用软布擦拭,才能长期保持它的光泽度。”金明权说,他喜欢琢磨筷子的历史及传统文化。他发现石筷不是吃饭工具,而是结婚时的礼品;藏民使用的筷子同时要配套小刀,用来切割牛羊肉;银制筷子还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有毒;而铝制筷子,是40多年前困难时期的产物。
而与筷子配套的筷笼,更是形式多样,既有抽屉式的,还有各种陶瓷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期,一般富庶、大户人家均用‘瓷筷笼’,而穷困、农村百姓人家则多用‘陶筷笼’。”谈起筷笼,金明权娓娓道来,他说尤其是在农村,有些人家买不起“筷笼”的,就用大一些的青砖自己动手雕刻。手艺不好的就简单雕刻一下,如带有简单的“福寿”字样的筷笼就是一个典型。手艺好的,雕刻的筷笼就十分细腻,不论是图案或是刀法,艺术性极高……金明权告诉记者,看到这些多种造型的筷笼,有的人会误以为是“花瓶”、“笔筒”,但是仔细一看,会发现筷笼的典型特征:在筷笼的一侧,一般都有洞眼,方便家里拴上绳子悬挂。在筷笼底部,也会有预留的几个小洞,用来沥水,以防筷子受潮发霉。
说起为什么会收藏这么另类的“老件”,金明权还是三句不离本行。“我有三个梦想:做一桌杨梅宴、编一本新菜谱、建一个厨具博物馆。”金明权说,在厨师这条路上已走过20年,他在象山工作时,已经编写完成了《象山海鲜菜谱》。2010年,他花了半年时间,陆续研制出了“杨梅宴创新十八道”,现在要做的就是实现最后一个梦想。
这些年以来,他已经收集了两千多件各类食具,为第三个梦想积极筹备着。“建一个厨具博物馆,从餐具去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化,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金明权说,餐具是饮食文化的载体,通过餐具可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浙江饮食文化的变迁,让美味与历史互为传承。■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