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往年,六塘江边临河而居的住户最怕夏天,因为天气一热,江水就散发出臭味。但今年夏天的六塘江上多了10余只“咕咚咕咚”冒泡的怪东西,岸边整齐地围着一圈“水草”,令人生厌的气味消失了。
“水面上的泡泡就是让臭气消失的大功臣之一。”崇寿镇水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六塘江整治段全长400米,采用曝气复氧技术、生态水体围隔技术、人工水草技术与生态浮岛技术一起运作的生态治理的方法,大大降低治污成本,并收获显著的成效。
由于条件限制,六塘江南侧民居的生活污水未能纳入市政管网,多数人家的污水直排进入河道或从楼底的化粪池溢流而出,造成江水长期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有机元素。
“要将沿河民居重新纳入污水管网,工程量大,造价高,难以实施。若是抽干河水清淤,很可能造成地面下沉,导致沿河房屋损伤。”传统方法治理面临两难,小而优的生态治理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治理的第一要务是截污。针对沿河分散渗流的污水,该镇水治办设置生态围隔,使其形成相对封闭的水域,有效防止被污染水体的扩散迁移,把排污水域与一般水域污染相对隔离。
江面上的水泡学名叫做曝气复氧技术。通过沉水风机和微孔曝气管,在冒泡的过程中扩散和溶解了氧气,提高了六塘江水溶解氧的含量,提高了该河道的自净能力,促进原生水生系统恢复。
大部分的污染物在这两项技术中就被分解了,“漏网之鱼”就交给一真一假的两种水草消化。将沿河民居“团团围住”的其实是用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人工水草,它们也在水中自由飞舞,以多孔结构、高比面积,使微生物复集于“假水草”边,组成“好氧-兼氧-厌氧”三层结构,实现硝化和反硝化,以去除有机污染。至于亭亭立于江面上的真水草,则是利用合理的种类配置,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净化吸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
崇寿镇水治办的工作人员在治理河段的东、西两端检测了水质情况,一星期的结果运行显示,经过生态处理后流出的水体中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显著下降。生态综合治理不仅解决了沿江住户反映强烈的气味问题,而且大幅提升了该段水质。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段河道摘掉劣V类帽子,但随着生态治理技术的持续运行,相信水生态可以得到修复,河道净化指日可待。”该镇水治办相关负责人说道。■记者 孙佳韵 通讯员 苗青 黄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