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掌起镇古窑浦村绿叶农场的张立宗在给桃树施肥。摄影 全媒体记者 王烨江
刚刚送走游客如织的三月,四月初的古窑浦村又回归了世外桃源的静谧。大部分的桃花谢去,只留些许仍点缀在枝桠间,反倒是绿色的叶芽冒出来,到爬满了每一根树杈,远望过去,盎然极了。
“叶芽冒上来多,看着是茂盛,但想要夏天果子结得好,还得修剪掉一些。”说话的是掌起镇古窑浦村绿叶农场张立宗,他刚刚在桃树下撒完肥料,正拿着一把小剪子剪掉树枝上位置不好的嫩叶子和小果子。张师傅今年52岁,种桃子8年有余。说起种桃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他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细缝,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来。
古窑浦水蜜桃的种植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栽种于盐碱地,故而糖分含量比一般产地的高出许多,但凡是尝过的人,都会被其充足的水分、鲜甜的口感、沁人的香气所折服。古窑浦人依托这一先天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大力发展种植业,还是自家栽两棵饱口福,全村人的生活都与水蜜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乡村振兴的首位就是要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就应该要结合农村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富村富民的路子来。”古窑浦村党总支书记韩宗海说。
重拳助农、精准振兴。近年来,掌起镇全力打造以三塘横江两侧作为水蜜桃主导产业区的万亩水蜜桃精品园建设项目,对农田水利、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把农村分散的土地通过互换、转包、转让、租赁等形式进行流转,推进了桃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水蜜桃栽培面积从2000年初的1500亩,增加到去年的6300亩;产值从开始的300万元,到如今的4500万元;平均亩产值从原来的2000元,到现在近万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进一步扩大古窑浦水蜜桃的知名度,拓宽其销路,2011年,古窑浦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成功与浙江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中心进行技术合作,使种植品种在原有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引进推广了17种优良新品种,构建起了早、中、晚品种体系,上市季节从6月初开始延续到9月中旬。与此同时,自“古窑浦”商标成功注册后,合作社对全村水蜜桃进行统一包装,形成古窑浦水蜜桃的自主品牌。
“与周巷黄花梨、慈溪杨梅一样,古窑浦水蜜桃的发展道路也在逐渐调整,从传统农业向新型精品化农业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合作社负责人叶善根说。据悉,目前该村已有桃子产业新型主题市场15个,不少农旅融合模式的采摘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销售模式上,在2016年成功试点后,2017年,顺丰快递在桃子成熟期于古窑浦专门设立邮寄点,实现古窑浦水蜜桃远销全国各地的目标。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的振兴,以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掌起镇党委委员房科说,要让水蜜桃产业有景观看头、休闲玩头,更有文化说头。近几年,古窑浦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举办了桃花节、水蜜桃采摘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把水蜜桃品牌通过节庆活动形式有效转化为乡村特色旅游。今年的桃花节以“桃醉天下,人美掌起”为主题,开展了“最美志愿者”颁奖诗会、“最美瞬间”摄影成果展、“最美声音”桃林稻声等一系列活动,从景色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三个方面凸现桃文化,日游客量达到了上万人次。
记者点评:采访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很打动人。去年的采摘季,宁波商会驻广东分会的一个古窑浦商人辗转联系上了合作社负责人叶善根,他定了1500箱水蜜桃发往广东。“想让大家都尝尝家乡的味道。”目前慈溪在全国各地的商人是不计其数的,而对这一口甜美的想念也始终在不少人的脑海萦绕。“咬下一口就像回到了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一脉相承,又有升华。产业兴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真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也让在外的游子多了一份家乡自豪感,一缕化不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