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果说衣食住行是基础,那么医疗卫生就是保障。改革开放40年,我市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就医环境、就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社区卫生服务圈——
从72到712,医疗机构40年多10倍
40年前,一些老百姓为了维持生计而忽略了健康,多半是“小病基本靠扛、大病基本靠拖”,而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5年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2016年启动医联体建设,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医疗卫生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量变在哪?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局得到了答案:
统计显示,40年来全市医疗机构数逐年递增,从1978年72家到2017年712家;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共有基层卫技人员3120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862人,比1992年的28人增加30多倍;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由1.06人增加到5.63人;每千人床位数由0.76张增加到2.67张。
如今,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覆盖城乡。全市18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1家村卫生室(服务站)形成了“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市民在20分钟内就可到达最近医疗点。
智慧医疗全覆盖——
动动手指,不到半分钟约上专家号
12月11日上午,在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65岁的孙阿姨拿着医保卡,在银医通自助服务终端上成功取到了内分泌科专家号。“这是我女儿帮我在网上预约的,手机里一搜,找到医院微信公众号,点进去不到半分钟就约上了,用不着排队!”说完她径直来到二楼的内分泌科就诊。
看完病,医生帮孙阿姨预约了甲状腺B超的检查时间及复诊时间,就诊结束,孙阿姨用支付宝付了费。“真没想到,带个手机就能看病,现在看病真比以前方便许多!”
这种便捷、智能、人性化的看病方式,就是全市各医疗机构都在推行的“智慧医疗”诊疗模式。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市25家公立医院以及2家民营医院安装了统一的“银医通”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全市公立医院全覆盖,点点手指实现预约、挂号、付费等功能。
“目前各大市级医院也都开通了微信、支付宝等挂号服务,方便患者多渠道预约就诊。”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通过搭建网络数据网,形成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资源和平台,继而又实现“云胶片”“云诊室”等网络查询、看诊平台。 “‘智慧医疗’已覆盖各个就诊环节,给市民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上级医院引资源 每天逾16名上级专家“下沉”
“以前我总想着找上海专家开刀,一直苦于来回折腾麻烦而耽搁。”50岁的毛女士患有子宫肌瘤多年,上个月终于在市妇幼保健院完成手术。“上海红房子医院的专家给我动手术,病人不必来回跑,省了费用,手术也更放心。”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我市“双下沉两提升”的系列举措,也是近年来卫生计生系统的领导层筹谋划策,四处谋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的成果:
市人民医院建立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并与上海中山医院的胸外科、内镜中心,瑞金医院微创中心等建立医疗合作;市妇保医院“牵手”上海红房子医院建立妇科常见肿瘤诊疗中心;市中医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建立名医工作室;市六院与浙二医院的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市皮肤病医院与华山医院皮肤科等合作持续发展……目前全市累计有15家医疗机构与22家市外三级医院开展了54个科室的医疗合作,每天约有16名上级医院副高以上专家在慈溪“驻扎”。
为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全市6家综合性市级医院牵头组建6个市域医联体,覆盖全市17家镇级公立医疗机构、 3家民营医院。专家“下沉”后,其带动作用通过“医联体”向外辐射延伸。
健康慈溪人人享 期望寿命达81.35岁
风云40年,城市随时间推移发生巨变,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市疾控中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我市期望寿命为75.78岁;2013年首次突破80岁“大关”;2017年期望寿命达81.35岁(其中,男性79.32岁,女性83.47岁),并且数字仍在走高。可以说,40年来,慈溪老百姓越来越长寿了,这背后反映了什么?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从70到80,看似只是数字的差距,但实现期望寿命提高,哪怕是增一岁都并非易事,这要从方方面面去做,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健康促进……当然更关键的是降低死亡水平。专家分析认为,我市期望寿命增加,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然更离不开这30多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动。
近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自提出“健康慈溪”目标以来,已上升到全市战略层面。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正继续深化医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加快推进“健康慈溪”建设,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全媒体记者 冯茜 通讯员 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