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新浦镇上舍村,天还未亮,岑菊甩老人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她打来一盆温水,小心翼翼地擦拭着19岁孙子高筠皓的身体。这个动作,她已经重复了六千九百多个日夜。从19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日子算起,这位71岁的老人用自己日渐佝偻的脊背,为智力永远停留在3岁的孙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年前,高筠皓的出生给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岑菊甩第一次抱起这个柔软的小生命时,内心满是初为祖母的喜悦。一家人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孙子的长大,然而7个月以后奶奶率先发现了孙子和别的小孩不一样的地方——他不会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坐稳,这无疑揪起了全家人的心。于是岑菊甩抱着孙子,跟着全家四处求医。辗转多次最终结果却是残忍的——先天性智力障碍。“这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需要人照顾,生活无法自理。”医生的话像刀子般扎在岑菊甩的心上,她本能地抱住了怀里的婴儿,泪水无声地滑落。
儿子儿媳的背离之痛
面对这个需要终身照顾的孩子,岑菊甩的儿子和儿媳承受不住压力,先后离开了这个家庭。儿媳在孙子两岁的时候选择离婚放弃孩子,儿子在孙子4岁时再婚,从这个家出去后对孙子的关心不再和之前一样。“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岑奶奶回忆起那段黑暗的日子,声音依然有些颤抖。多少个夜晚,她抱着啼哭的孙子独自流泪;多少次,她站在村口望着远方,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每当看到孙子天真无邪的眼神,岑菊甩就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如果连我都放弃他,他该怎么办?”这个朴实的农村老太太,在最绝望的时刻选择了最坚强的路。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决定独自承担起抚养孙子的重任。“我是他奶奶,我不照顾他谁照顾他?”这句话成了支撑她走下去的信念。
岑菊甩的一天从凌晨5点开始。先是为孙子擦洗身体,然后准备早餐。由于高筠皓的智力停留在3岁水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岑奶奶需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这个已经19岁的“大孩子”。
“最难的是他羊癫疯发作的时候。”岑奶奶说,高筠皓会在深夜发出刺耳的尖叫,半夜经常手腿抽搐。每当这时,岑奶奶总是第一时间抱住孙子,轻轻拍着他的背,哼着儿歌安抚他,直到他平静下来。
六千九百个日夜的精心照料
尽管生活艰难,但岑奶奶和孙子之间也有许多温馨的时刻。经过岑奶奶的耐心教导,如今高筠皓已经学会了用勺子吃饭,会在奶奶咳嗽时笨拙地拍她的背。“虽然他不懂表达,但我知道他爱我。”岑奶奶说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筠皓的日常就是躺在摇椅上,目光呆滞地看向电视,躲闪着旁人。岑奶奶解释说,孙子不太愿意跟陌生人接触,平时只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但只要我在旁边,他就会安静下来。”说这话时,岑奶奶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老两口没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但无论多困难,岑奶奶总是先确保孙子吃饱穿暖。她自己省吃俭用,却从不在孙子身上节省。“只要他好好的,我吃什么都行。”岑奶奶的朴素话语里,饱含着最深沉的爱。有人劝岑奶奶把孩子送去福利机构,有人说这孩子是“讨债鬼”,甚至有人背地里说“养这样的孩子不如不养”。面对这些风言风语,岑菊甩总是平静地说:“他是我的亲孙子,我不疼他谁疼他?”
19年来,岑菊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孙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 通讯员 郑艳蕊 王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