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从“日落江路黑,一火照船归”的用电现状发展为如今的“万家灯火照桥城,星河一道水中央”,40年间,我市社会总用电量年均增长14.24%。40年,慈溪电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慈溪电网从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电网发展成为服务百万人口的城市电网和支撑制造业强市的工业电网。一黑一亮间,点亮的是慈溪的家家户户,见证的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7526万千瓦时到135.53亿千瓦时,40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79倍
1979年夏天,对于当时10岁的陆炜炜来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那一年入夏前,我家买了一台海鸥电扇。”近40年过去了,她至今还能回想起来,那是一架落地电扇,底部是一个重重的铁架子,插上电源按下开关,灰绿色的三片扇叶呼呼地飞转,醒目的商标上,有一只“海鸥”展翅飞翔。
过去,在农村家家户户全靠一把把草编的蒲扇“熬”过漫长而炎热的夏天。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壮阔大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一批大型商场、宾馆相继开业,群众生活现代化需求更高,尤其是家用电器数量倍增,用电需求量剧增,为电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统计,1978年全社会总用电量为7526万千瓦时,随后十几年间,用电量几乎以每年25%的平均增速增长。进入90年代,民营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八五”和“九五”期间的用电量增长了5倍多,2000年,全社会总用电量达到214330.19万千瓦时。“十二五”期间,我市进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峰期,高能耗低产量的产业被逐步淘汰,用电量增速有所下降,但增量依旧明显,2015年用电总量达到了112.29亿千瓦时,至201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35.53亿千瓦时,这比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7526万千瓦时增长了179倍。
从2773万千瓦时到106.97亿千瓦时,40年全社会工业用电量增长385倍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国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方兴未艾,工业企业向规模型集团型外向型发展,慈溪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慈溪电扇厂、密封材料厂、第二棉纺厂、冷冻厂等一大批大工厂相继在80年代初建成或扩建,据统计,1978年我市工业用电量为2773万千瓦时,占社会总用电量的37%左右。至1987年,我市工业企业共450家,当年工业用电量为7500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2.7倍。
同时,乡镇工业开始异军突起,联户、个私企业迅猛发展,化纤针织、塑料等行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并向规模型、集团型转化。至1995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4041家,年用电量54438万千瓦时。
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来到了2017年,工业用电的总量已经发展至106.97亿千瓦时(含杭州湾新区),比40年前增长385倍,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近79%。从用电量的发展方能窥见慈溪工业经济的剧增。40年后的今天,我市已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34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08家、上市公司7家,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七成。
从1.5亿千瓦到263亿千瓦,40年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增长174倍
用电需求的剧增,对我市电网建设也是极大的考验。自1966年6月我市第一座35千伏浒山变电所建成投运以来,我市电网建设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
1967年、1978年分别建成投运35千伏慈化(专用)和新浦变电所,1988年实现全市自然村通电率100%,1995年,全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竣工投运,2008年500千伏句章变的投运,全市220千伏以下输变电工程有了可靠的电源输入点支持,慈溪电网由末端一跃成为浙江电网东电西送的重要枢纽……到2017年底,慈溪电网已达到500千伏变电所一座、220千伏变电所9座、110千伏变电所39座、 35千伏变电所23座的电网规模。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从1978年的不到1.5亿千瓦上升到263亿千瓦,增长了174倍。
岁月无声流过,数据历史留痕,唯有奋进的号角依然振聋发聩。40年风云激荡,慈溪供电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一个古老而时尚、文明而富庶的现代化桥城将在杭州湾畔继续演绎她的美丽神话。■全媒体记者 郑琳 通讯员 胡海柯 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