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从漫天扬尘的机耕路到20分钟上高速的高架,从海隅僻壤的交通“末梢”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从“用脚步丈量”到公铁联运、智慧公交、绿色交通……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外交通和区域交通实现从“瓶颈制约”到“逐步缓解”,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公路通车里程1600多公里,路网密度提高7倍多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仅203.8公里,不仅普通公路里程少,农村还是以机耕路为主。“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出门基本靠双脚。”那时住在浒山应莫陈村的童阿姨回忆说,每到杨梅季节,去匡堰白石尖走亲戚,也不是件容易事。“山上没有路,早上六点不到出门,翻山越岭,九点多才能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寺马线公路直接通到亲戚家门口,开车过去也就半个小时左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慈溪交通事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1979年至1989年,境内公路总长增加到332.1公里(未含专用线9公里),329国道横贯东西,浒溪公路与萧甬铁路相连,县乡公路沟通全市每个乡镇。与此同时,内河航运交织城乡,与萧甬铁路、杭甬运河衔接,沿海货运可达乍浦、宁波、舟山、上海等港口。交通条件的明显改观,有力地促进了慈溪工农业生产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1989年,慈溪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39.03亿元,比1978年增长6.4倍,跻身浙江五大经济县(市)之列,成为全国的首富地区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加快公路建设成为各界政府共识。2003年,全市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2015年,在全省各县市建成首条高架快速路——胜陆公路(胜山至横河段),实现了中心城区至沈海高速的快速化。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23公里(含高速公路),比改革开放初期净增1419.2公里,路面密度提高7倍多,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
从交通“末梢”到“桥头堡”——
慈溪至上海陆上距离缩短约100公里,平均每3秒驶过1辆车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它不仅承载着车流人流,还联通着源源不断的物流、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是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小县镇。1990年4月,从东一至平湖乍浦的气垫船客运试航成功,将慈溪至上海路程缩短200多公里。1999年7月,慈乍客运航线作为中国第一条全垫升气垫船客运航线,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入《365个第一次——共和国50年珍贵图录》。
2008年5月,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慈溪至上海陆上距离缩短约100公里。通车十年,1.21亿辆汽车从全长36公里的跨海大桥驶过,平均每3秒钟就有1辆车通行。我市从交通“末梢”变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源源不断的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汇聚于此,有力促进了城市能级的提升,撬动了江浙沪经济圈的发展。
十年间,我市迅速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成为承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创新资源的洼地。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31亿元增至2017年的1487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由第17位跃至第5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慈溪划为中等城市,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把慈溪纳入上海都市圈范围。宁波杭州湾新区从一片荒芜滩涂变成省市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不久前,沪嘉甬跨海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实质性启动,意味着杭州湾上将架起国内最长的跨海高铁,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宁波至上海、苏州等地的时空距离,有望实现沪杭甬1小时交通圈。我市还开通了“慈沪医疗专线”、慈溪至上海浦东机场直达班线,推进上海城际通勤体系建设,标志着接轨大上海交通互联互通工程实质性启动。
“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7万,公交出行分担率达18%
从“用脚步丈量”,到如今出门可以坐定制公交、定制班线直达产业平台、高铁站、机场,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7万;从售票员挨个卖票到市民挥一挥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支付乘车,还可以通过“掌上公交”APP实时查询需要乘坐车辆的到站情况、最佳换乘路径等;从屁股冒黑烟的老“友谊”,到现在清洁便捷的新能源公交车、纯电动出租车……改革开放40年,市民出行越来越安全、便利、舒适。“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去不了的地方”,成了现代人们出行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没有公交车,基本以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为主。1978年,全市公路客运量44.54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399万人公里。1981年4月,慈溪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机动三轮车客运队,提供客运出租服务。此后,慈溪汽车运输公司、乡办企业、个体(联户)也先后进入公路客运行列,改善了群众乘车条件。1988年,全市公路客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3亿人公里。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1995年,中心城区开通公交车,公共交通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交线路增至102条,全市建制村公交通达率100%,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上升至18%。投资8.3亿元新建的市客运中心站集长途客运、城乡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旅游集散、城市轻轨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宁波市客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的公共自行车网络,更是打通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全媒体记者 陈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