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争优的美,在山清水秀,在宜业宜居,也在每一个生长于斯或落脚于此的“住客”心中。
2018年初,宁波市委市政府扎实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行动,其中“城乡争优”是一项让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专项行动。落实到慈溪,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全域统筹机制,以“五大提升”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主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城乡面貌。
2019年以来,我市“城乡争优”攻坚行动再加马力,城市建设再加速度,乡村发展再增特色,城市管理再度精细,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触目可及、触手可得。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美丽
“美”字为重,打造和美城乡。自我市17个镇(街道、集镇)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通过两年的努力,整治范围达109平方公里,项目共306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其中周巷天元、宗汉街道、横河镇、逍林镇被评为省级样板,掌起镇、桥头镇、龙山镇被评为宁波市级样板,我市相继被评为全省和宁波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市),圆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既定目标。
粉墙白窗的房子、整洁明亮的洗手台、生机盎然的绿植……2018年,匡堰镇农民公园公厕还是一处气味难闻、无处放脚的地方,如今俨然升级为公园里的一处新“靓点”。公共厕所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到干净整洁的镇村配套设施,农民公园公厕并非个例。过去一年,我市按照“关键小事、民生大事”的站位高度,狠抓农村“公厕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361座农村公厕改造任务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5500万元,农村公厕点位信息录入已结束。
为全面治理污水治理标准体系不健全、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匮乏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过去一年,市住建局从管理模式、保障机制、监管体系三方面入手,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滴水不漏”。2019年我市民生工程中计划实施的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约5000万元,投资完成比例达到100%。与此同时,市住建局每季度开展纳管农村生活污水运维检查工作,积极引入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
城市形象面貌不断更新
宽阔的水面,连片的绿地,簇新的亲水平台和自行车道;整齐好看的居民楼、高楼林立的环创中心、碧水脉脉的明月湖畔,从市政府沿新城河一路向北,两岸皆是数不尽的大好风光。城中村改造,既是一场城市面貌的蜕变,更是推进民生福祉行动的生动实践。据了解,中心城区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共有36个村、26个社区,占地面积约1460公顷,需改造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本次城中村改造创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使得城中村改造得到了有力推进。
老旧住宅小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规划功能不完善等原因,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我市立足“共建共享”积极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据统计,中心城区共有老旧住宅小区174个,总建筑面积302万平方米。在“竞争选择、共建共享、量力而行”的思路指引下,2019年我市出台了相关办法,积极破解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财政资金有限和居民资金筹措难题。截至目前,不少老旧小区均已动工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600万元。
花草环绕、绿树成荫,座椅、照明等设施齐全……北三环上的慢行绿道在慈溪早就出了名,甚至《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专门为它做了“文章”。近年来,像北三环慢行绿道这样的城市景观在城区内不断增多,装点着市民的惬意生活。 2019年,我市完成城区绿道网建设工程二期等8个绿道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绿道总长25.8公里,完成投资6145万元,超额完成了年度绿道网建设目标任务。
2020年,新的征程已经起航。美丽城镇建设接棒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发挥城镇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城中村改造持续发力,一个个“化茧成蝶”故事的演绎,正在三北大地上如火如荼发生;2020-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任务的明确,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真正落实,全面提升小区业主居住水平……蓝图既定,未来可期。■全媒体记者 胡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