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韩某怀孕6个月,心情很差,易发脾气,夜间睡眠差,这样已持续了两个多月,丈夫只好带她去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丈夫说,妻子怀孕后早孕反应严重,胃口明显下降,整天闷闷不乐。起初以为这是暂时的,想不到这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改变,晚上难以入睡,看到他先睡着了就发脾气,或者哭泣,还一直称自己没用、没意思。家人的劝说完全听不进,整天想着这样对胎儿不好,担心孩子会畸形。家人其实也怀疑她会不会是抑郁症,但又担心药物治疗会影响胎儿,所以一直没求助医生。
该院四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徐孟松根据患者的病史表现、精神检查及心理量表评估,确定韩某患了孕产期抑郁症。徐医生先给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BT),改善其对孕产期抑郁症的恐惧,正视该疾病,之后联合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针对抑郁症状进行改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情绪有了明显好转,睡眠、胃口也改善不少,对治疗更有信心了。
如何识别孕产期抑郁
“孕产期抑郁障碍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或产后4周内出现抑郁情绪,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徐医生说,孕产期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愉快感缺乏;焦虑、心烦、担心、紧张、胡思乱想,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反应迟钝,思维闭塞,思考问题困难,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抽象能力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减退;经常会过分自责,甚至产生罪恶感;行为迟缓,生活懒散被动,精力下降或易疲倦,整日卧床,不想做事,不想学习,不愿出门,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食欲及体重下降,甚至会出现营养不良,也可能出现暴饮暴食及体重增加;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有幻觉、妄想;出现晨重暮轻的生物节律性改变,即抑郁情绪在晨起时最重,到了下午和晚间则会减轻;性欲减退;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易醒最为多见,但最具有特征性的是早醒,也可出现嗜睡。
此外,还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包括头痛或全身疼痛、头晕、胃肠功能紊乱、心慌、气短、尿频、尿急等,可累及各个系统。孕产期抑郁严重者还会出现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有时会出现“扩大性自杀”,即在杀死孩子后再自杀。
妊娠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抑郁障碍的危险会增加。妊娠期女性出现抑郁症状高达70%,其中10%-16%为重度抑郁。产后,在分娩后第一周,出现轻度抑郁症状的女性达50%-75%,其中10%-15%产妇罹患产后抑郁障碍。
孕产期抑郁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生物节律等多种发病机制,此期间比较特殊的是多种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本身受胎儿、胎盘及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在妊娠期、产褥期及哺乳期,孕产妇的各个器官系统都会发生适应性的解剖和生理变化,一般从受孕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妊娠期、分娩和哺乳期结束后,相应的指标变化会自然恢复至妊娠前水平。此期间孕产妇的躯体或妊娠及分娩过程若出现异常状况,可能会产生一些病理学改变。这种适应性的解剖、生理变化及病理学改变,可能会导致孕产妇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此外,妊娠和分娩由于不确定性、孕产期本身的特殊性及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女性在孕产期还经常面临诸多心理、社会因素,如儿童期的经历、应激或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婚姻及工作因素,孕前、孕期及产时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社会压力,社会支持系统等。
因此,往往以下人群更容易患孕产期抑郁症:既往有抑郁症或孕产期抑郁病史;近一年存在应激或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遭受过暴力;存在孕期焦虑或抑郁症状;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差;精神疾病与阳性家族史,尤其是心境障碍或孕产期抑郁的家族史;青少年女性;具有焦虑、强迫、冲动等人格特征者。
徐医生表示,孕产期抑郁危害大,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孕产妇的正常妊娠、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而且对发育中的孩子有潜在的长期不良后果,会对母婴关系,婴幼儿的情绪、行为、气质、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抑郁障碍的母亲往往不能有效地照顾婴儿,患者往往会由此感到自罪自责。有严重抑郁障碍的母亲可能有伤害自己或婴儿的危险。预防孕产期抑郁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孕产期抑郁,尤其要尽早识别高危个体,尽早给予正规的心理干预,开展科学的分级管理。
孕产期抑郁的并发症或不良妊娠结局有妊娠剧吐、早产、流产、胎停育等,易出现难产、先兆子痫等,剖宫产及产钳助产率会增加。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乳汁分泌减少,不能正常母乳喂养。同时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受影响,进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还会造成母婴连接障碍,母婴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会受到损害。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可能导致婴儿器质性损害及心理障碍,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增加将来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徐医生说,“至少有近一半的孕产期抑郁女性在产后1年内还不能恢复正常,甚至有近10%呈恶化趋势。”
怎样治疗孕产期抑郁
“孕产期抑郁的治疗原则是整合治疗、全病程治疗、分级治疗,坚持以孕产妇安全为前提,保证胎儿及婴儿安全,多学科诊疗协作。”徐医生说,当前治疗孕产期抑郁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其他替代疗法等,整合治疗的效果可能优于单一治疗,同时要注重医患同盟的建立。
药物治疗:美国和我国的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均未正式批准任何精神药物用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全面、个体化的获益及风险评估。若有治疗指征,药物治疗总体上是相对安全的,尤其是抗抑郁药物,安全性证据最充分的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它已成为抑郁症维持治疗的首选品种。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经常被作为首选治疗,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疗效最肯定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和人际心理治疗(IPT)。
物理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多应用于轻、中度抑郁患者;若患者罹患严重抑郁、木僵、拒食、高自杀及杀婴风险等,可考虑谨慎使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
其他替代疗法还有运动疗法、光照疗法、针灸疗法、阅读疗法、睡眠剥夺疗法及沙盘游戏等。
孕产期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倡导全病程治疗。急性期治疗,推荐8-12周;巩固期治疗,至少4-9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倾向至少2-3年;多次复发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鉴于孕产妇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推荐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分级治疗。轻度抑郁,可通过社会心理策略加以干预,包括同伴支持或非指导咨询等;中度抑郁,建议采用心理治疗(如CBT/IPT);严重抑郁或非药物治疗应答不佳者,推荐用药物治疗;若为重度抑郁,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自杀及伤害婴儿的想法及行为时,务必转诊至精神专科医院。
坚持以孕产妇安全为前提,对孕产期抑郁患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孕产妇安全。如果症状严重或非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使用抗抑郁药物或物理治疗。保证患者及家属尽可能参与所有决策。要始终注意孕产妇自伤及自杀风险的评估及防范。
因所有的精神科药物都会渗入胎盘及乳汁,为保证胎儿及婴儿安全,对孕产妇要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原则上尽量避免在妊娠期(尤其是头三个月)及哺乳期用药;若必须用药,尽可能使用已知对胎儿、婴儿风险最小的药物,并采取最小有效剂量,缓慢加量,避免多药联用;产妇若正在服用镇静药物,应与婴儿分床睡;避免在血浆、乳汁药物浓度高峰时哺乳;要始终注意孕产妇伤婴、杀婴风险的评估及防范。
孕产期抑郁为多学科交叉的疾病,其治疗方案制定、获益及风险评估,需要精神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助产士等相关医务人员共同决策。
徐医生指出,孕产期抑郁的复发率很高,终生复发率在50%-85%之间。随访研究发现,在产后一年时,约5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但仍有40%的患者存在轻度抑郁症状,甚至有7.8%的患者在产后一年内持续受到严重抑郁症状的困扰,显著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及工作能力。
此外,处在孕产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妇女,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全家齐心,和谐相处,共同来应对孕产期抑郁。
全媒体记者 高关 通讯员 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