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了解到,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院C组团12234寝室汪巧灵、陈青青、朱铭蕊、高涵敏四位同学全员考研上岸,分别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录取,携手一同迈进人生新阶段。“与其焦虑远方,不如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当问及考研“秘籍”时,她们的回答几乎雷同——坚持与专注。清晨7点,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她们已经走向自习室;深夜十一二点,她们踏着星光回到宿舍。日复一日,从去年的3月份到12月底的笔试,300多个日夜,这种自律和专注,最终助她们圆梦理想学府。
“全寝室都在备考,这种氛围让我们不敢懈怠。”汪巧灵回忆道,四人固定在同一间自习室学习,彼此缺席时总会收到温馨提醒。即便遇到极端天气,这份坚持也从未动摇。“有次狂风暴雨,自习室只有我一个人,但坐在熟悉的位置上,反而觉得特别安心。”她笑言,重复看似枯燥的日常,实则是通向目标的扎实阶梯。
陈青青坦言,面对专业课繁杂的理论体系,她曾陷入“背了又忘”的焦虑循环。到后期,又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运用不够灵活,这种情况让她感到迷茫。但她并未轻言放弃,而是通过反复梳理、强化记忆。“后期刷题时突然发现,那些曾让我头疼的概念竟能信手拈来,那一刻才明白‘厚积薄发’的力量。”
备考期间,四位女生用她们独特的“甜辣减压配方”守护着彼此的情绪。学至疲乏时,她们会结伴打卡校门口的麻辣香锅,或是去爱琴海“横扫”美食。“一顿火锅下肚,所有压力都化作了‘干饭人的战斗力’。”高涵敏笑着说。
“考研不是孤独的苦修,而是一场认知边界的突围。”朱铭蕊表示,当学习效率下降时,她会果断暂停学习,通过骑行、音乐或团队游戏等方式调节状态,确保高效回归。此外,她与室友组建“学术圆桌会议”,通过集体讨论攻克难点,将抽象的“沉默螺旋”理论拆解为生动案例,实现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
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雯静表示,为了助力学生考研,学院构建了“三全育人”考研支持体系。建立“1+1+N”导师帮扶机制,配备专业教师开展全程指导;优化40学时/年的分层分类辅导课程;建成“生研博苑”智慧学习空间,实现24小时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特别设立“学术人才强化班”,通过科研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并整合历年真题建立“考研资源库”。此外,“考研送温暖”活动、心理辅导讲座及寝室调换等精准服务,让考生在生理与心理层面都获得充分保障。据了解,今年该学院考研报考153人,过线98人,录取96人(其中2人被国外高校录取),除C组团12234寝室外,A组团3207、3302、3304、C组团12207等寝室均实现“寝室全员考研上岸”。
全媒体记者 李珍燕 通讯员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