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也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昨天是全球洗手日,该节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倡导并设立的。今年的洗手日主题是:“清洁双手,触手可及”,目的是呼吁大家成为洗手践行者,通过“洗手”这个简单而重要的动作,加强卫生意识,以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那么,每天都洗手的你,洗对了吗?各种洗手用品又该如何挑选?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院感科专家,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洗手宝典”。
“六步法”洗手功
步骤可换不可缺
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我们会经常用手接触一些不洁的物体,使手上存在一些致病菌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如果没有洗手,这些致病菌以及寄生虫可能会随食物进入肠道内,引起肠道感染性疾病,比如急性肠炎。
有研究显示,我们每个人的双手平均携带40多万个细菌,每个指甲缝里平均有4-5万个细菌。正确执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步法”洗手,可减少90%以上手部细菌,减少30%至50%的疾病风险,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正确洗手法主要有“内-外-夹-弓-大-立”六个步骤,第一步:双手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搓洗双手;第二步:一只手的手心对着手背沿着指缝进行搓洗双手;第三步:两只手的手掌心相对,双手手指交叉沿着指缝相互搓洗;第四步:弯曲手指各关节,半握拳,把一只手的指背放入另一只手的手掌心中旋转,搓洗双手;第五步:一手握着另外一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洗双手;第六步: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手指尖合拢放在另外一只手掌心中旋转搓洗双手。
“洗手是一门考验耐心细致的功夫,它并不是简单的随意用水冲洗,而是需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揉搓双手,使用六步洗手法,认真搓揉双手至少15秒。每个步骤顺序可以换但不能缺,每个步骤至少进行5次。”感染科副科长孙益青提醒,洗手应注意清洁双手各处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并用纸巾擦干双手。
洗手首选流动水
相关事项需注意
洗手效果、优势取决于我们对洗手的认知、重视及规范性。要想确保洗手的效果,除了洗手步骤,还应关注洗手、干手用品的选择以及洗手时间点的正确性。
“生活中的洗手可以分为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洗手和用免洗手消毒液洗手。我们更推荐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洗手,比用免洗手消毒液洗手更有效。”孙医生表示,洗手的皂液以一次性包装使用的液体皂液为首选,固体皂更易滋生细菌。
那么,洗手的皂液怎么选?目前洗手液共分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洗手液,另一类属消毒产品。两者都有清洁去污作用,但后者添加抗菌或抑菌成分,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滋生更有效。两类洗手液在外包装上有分别,普通洗手液一般为“准字号”,消毒洗手液则多为“消字号”。“卫消证字”适合特殊人群,如医生、收银人员等以及特殊场合,如医院、酒店、公共卫生间等使用。而“卫妆准字”洗手液作为清洁用品,具备除了杀菌以外的正常清洁能力,适合普通人日常生活需要。
此外,对于干手用品,孙医生推荐的是一次性纸巾,不建议使用共用毛巾,避免交叉污染,也不要在衣物、裤子上擦拭。对于公共场所的干手机也不推荐。因为烘干机大多设在厕所内,进风采自厕所内的空气,用烘干机干手,反而会再次污染洗干净的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句顺口溜我们都十分熟悉,除此之外,以下几种情况也需要做好手卫生:在进食、接触清洁物品(如药物、清洁衣物、餐具、隐形眼镜等)、注射(如胰岛素)、洗菜、备餐前;如厕、接触钱币、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后,外出回家后,接触污染物(如痰液、呕吐物、排泄物、尿布、便盆、痰盂等)后,均应洗手。还要注意保护脆弱人群,如接触小宝宝、孕妇、患者前,均应按以上“六步法”进行洗手。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孙武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