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机器打了多年交道的数控车工王磊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不出公司顺利“通关”,拿到了车工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像他那样,在浙江三禾厨具有限公司,同时还有44名数控车工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获得了中、高级工的技能等级。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育才—鉴才—留才”全周期培育模式,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强基提质专项行动,加快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4.13万人、12.04万人,均领跑宁波。
校企联手,靶向培育高素质人才。我市大力创新“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靶向培育产业急需高素质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自开办以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中职、高职和企业为主体的“一主导三协同”的开放式办学,构成了独有的职教生态圈。目前,通过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全市已累计培育“智造工匠”超1800名,并为1.2万多名慈溪产业工人提供高水平技能培训。
多元评价,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我市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施“一评双证”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管理、专技、技能畅联贯通的“H”型职业发展通道,持续发挥职业技能竞赛“评价+选树”作用,有效拓宽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渠道。“无论是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数量、评价技术工种,还是规范的评价体系,该项工作我市走在了全省前列。”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我市已建立公牛集团、横河模具、慈星股份等148家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示范企业,自主评价范围涵盖数控车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养老护理员、中式烹饪师等60多个技术工种,参评人数达到1.9万人。据介绍,今年1—10月,我市新增技能人才1.49万人、高技能人才1万人、数字高技能人才0.29万人,新增数均居宁波首位。
为留住人才,我市还大力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涵养留住人才的“好生态”。一方面,以用户思维优化“增值式”人才服务,每年设立7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市属职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稳妥有序解决技能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健康体检等“关键小事”。与此同时,定期开展“上林名匠”系列评选活动,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今年以来,共有超230名技能人才按规定享受人才优待政策,兑付紧缺职业(工种)岗位补贴超600万元。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蒋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