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青蛙都陆续进入冬眠,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近日,在位于胜山镇胜西村的荣华水稻农场,负责人吕荣华和妻子李正蓉正在稻田里忙碌着。
“这里面有青蛙?”“可多了,你看。”吕荣华掀开角落里的一块稻草,只见三五只青蛙簇拥在一起,一动不动。“这种是黑斑蛙,地里还有个2万斤左右,都已经进入冬眠,也是为明年留种。”吕荣华说,等到来年,下蝌蚪苗、插秧、种水稻、种黄豆玉米等,那可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019年,吕荣华和李正蓉承包了48亩地开始了他们的“稻蛙共养”事业。在这之前,夫妻俩都没有当过一天农民,对养蛙种田的事情没有丝毫经验,靠着一点一滴地学习,在不断地试错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种养经验。
稻蛙田里处处都是学问。和常见普通平整的稻田不一样,这里被一张巨大的防鸟网罩着,每块小田之间也用纱网围起来,稻田中间再挖出一个小水塘,最外围的田埂边再留出水沟和充足的平地用来供青蛙活动。
“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科学配比的问题。”吕荣华说,“稻蛙共养”模式的原理就是“蛙吃虫,粪肥田,稻遮阴”,一亩地里投多少蝌蚪苗、种多少水稻都是有讲究的,多了少了都会受影响。
“一块稻田里,既有水稻、鱼、蛙,还能收获玉米和黄豆。”吕荣华说,“稻蛙共养”模式比单一种植水稻效益好,不仅能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提升水稻和蛙的品质,还能实现“一田多收”,增加经济效益。
“稻蛙米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市场上能卖到12块钱一斤。”李正蓉说,今年农场给稻蛙米注册了商标“季德宝”,并重新设计了产品包装。“黑斑蛙也供不应求,不愁卖,市场价在25块钱一斤。”李正蓉说,因为是地产地销,黑斑蛙在本地水产市场十分走俏。
据了解,今年农场水稻的产量在每亩千斤左右,黑斑蛙的产量总体在4万斤左右,亩均产值能达到2万元。
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 通讯员 翁胡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