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快速形成,“4-2-1”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传统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
社会公益组织助力“家门口幸福养老”
在观海卫镇卫东村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辣妈帮帮团”每月开展的常规义诊义剪志愿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交口称赞。“在家门口就能量血压、测血糖、查心率,真是太方便了!”“他们经常组织健康讲座,还教我们做养生保健操。”“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志愿者们隔三差五上门来看望,心里头真是踏实多了!”
据了解,这些公益团队通常由附近的志愿者、社工、康复师等组成,部分还配备了护士、医生等医疗资源支持,通过合理运用村社既有的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嵌入村社的地理优势,为村、社区内或周边老人提供服务。
除了提供助洁、助餐等生活照料类服务,这些公益团队还会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技能比赛等活动,在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为老年人送上节日祝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银龄互助”成为养老新时尚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更加追求精神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不仅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还需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被人服务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能为人服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今年67岁的余阿姨是卫东村的普通村民,也是一名“老志愿者”。
辣妈帮帮团负责人、村妇联主席林丽华告诉记者,“辣妈帮帮团”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54人,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皆有,中年偏多,达到退休年龄的志愿者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退休老人群体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小老”帮“老老”,这些志愿活动既有社区服务,如环境美化、秩序维护等;也有老年互助活动,如探访孤寡老人、帮忙配药代购等。
“银龄互助”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人手不足的压力,又让老年村民转变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协助者,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助关系。不仅能为高龄老年人解决“老有所养”的照料问题,还能为刚刚退休的低龄老年人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平台和机会,帮助他们做到“老有所为”。
“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价值,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全媒体记者 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