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有这样一位“文化守门人:他三十余年如一日,穿梭于古旧书摊与乡野村落,以一己之力抢救散落民间的家谱;他用指尖的温度“复活”泛黄残卷,让沉睡的家族记忆重新流淌;他创建的公众号用“网言网语”讲家训,吸引近万粉丝追更……他叫励双杰,一位让“冷门”家谱“热”起来的民间收藏家,一位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的执着追梦人。
残卷“重生”:从“无用废纸”到“文化基因库”
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将家谱视作“无用废纸”,许多家谱被贱卖、丢弃,甚至被当作废纸处理。励双杰与家谱的缘分,始于1993年的一次偶然。在周巷姚北古玩市场淘书的他被一大摞装订古朴的线装书所吸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5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套32册的《上虞西华顾氏家谱》。“当时很奇怪,接过家谱的一瞬间,手都不自觉地颤抖了起来。”励双杰回忆起遇到第一本家谱时的情景。从此,他就与家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旧货市场到民间村落,励双杰开始四处收集家谱,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淘到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的族谱是常有的事,励双杰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古籍修复培训,为了让残卷“重生”,他自学古籍修复技艺。他回忆道:“最早是在上海图书馆看到别人修书,后来自己慢慢摸索,买了很多工具,逐渐掌握了修复的技巧。”一部光绪年间詹天佑家族的《詹氏宗谱》,书页脆如薄冰,他耗时一年逐页修复,用自制浆糊填补虫蛀,以古籍装帧技法还原风骨。“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时候还得参考其他家谱或历史文献,才能确定某些关键信息。”励双杰告诉记者,“家谱中的联系千丝万缕,里面不止记录了姓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是对考证地方风俗与宗族文化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励双杰的收藏中,最令他自豪的是明代天顺二年的《胡家宗谱》。这部家谱比上海图书馆馆藏的最早家谱还要早十年,堪称家谱中的“活化石”。此外,他还收藏了大量珍稀全本,其中许多是国内图书馆未曾收录的孤本。如今,他收藏了三百多个姓氏、两千多个家族、近三万册家谱,数量远超一众省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档案馆,作为继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之后的第三大家谱收藏馆,“思绥草堂”成为了研究家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库”。
历史“解码”:让家谱走出“深闺”
在励双杰的“思绥草堂”里藏着数十部“红色家谱”。2018年,何叔衡家族的《沩宁何氏族谱》亮相上海图书馆“中共一大代表暨馆藏革命家族谱特展”,让家谱走出“深闺”,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与大众见面。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励双杰走进南开大学讲述“谱里谱外”的故事,与扬州大学合作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带着湖北地区特有的、当时仅印一部的红纸印本家谱参加湖北省图书馆的“晒谱节”,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国家版本馆等单位多次合作举办展览……“家谱是活着的历史。”励双杰表示,家谱不仅是家族的记忆,也是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思绥草堂还与市社科联、市文明办、市委党研室(市志办)、白沙路街道党工委联合举办了“家事国事天下事,家谱里的文化记忆”市家谱文化普及活动暨“家风伴我行”主题活动,提供了最大家谱、最小家谱、印量最多家谱、印数最少家谱、彩绘家谱、红纸印家谱、雕版、活字印版等展品,进一步推动了家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古董“破茧”:老族谱碰撞“Z世代”
“家谱不是老古董,要会讲新故事!”《哪吒姓李吗?》《AI时代,最先消失的肯定是作家》《少儿不宜,家谱豁出去教导“种子”》在“思绥草堂”公众号里,励双杰把家训变“网梗”,用“热搜体”解构传统文化,科普文章不仅内容详实,还紧跟时代热点,语言通俗易懂,吸引了大量读者。一篇《从家谱垂丝图看传宗接代有多难》点击量飙至35万,网友直呼:“老祖宗的压力比房贷还大!”
更“潮”的探索在校园展开。在励双杰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对家谱研究也充满兴趣,在复旦大学就读期间,小励成为了学校家谱学社的首任社长。据了解,复旦大学曾多次举办“一家一谱”“家谱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一起学习拓印、线装技术,制作家谱,溯寻家族信息。“以前孩子问‘我从哪里来’,现在他们能指着家谱说‘我们家族这样走来’。”励双杰的笑眼里闪着光。
“家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励双杰就像一盏灯,未必耀眼,却执着地照亮着传统文化的幽微处。他用半生坚守证明:文化传承的伟力,恰恰藏在每个普通人守护“我从哪里来”的执着里。
全媒体记者 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