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桥头镇中心小学的蝴蝶生态园内,一只历经艰难破茧而出的柑橘蝴蝶从三年级学生吴思诺手中放飞,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一幕恰如该校“博雅党建”工程的生动隐喻——在红色基因滋养下,乡村教育正经历着化蛹成蝶的美丽蜕变。
作为宁波市文明校园,桥头镇中心小学以其独创的“党建+蝴蝶课程”育人模式,正在慈溪教育版图上翩然起舞,推动乡村教育实现“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红色引擎,激活教育基因。“党员教师就是学校发展的红色芯片。”桥头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朱柯益的比喻道出关键。该校创新构建“1+3+N”党建矩阵:1个智慧党建平台实时记录28名党员的成长轨迹,亮身份、强示范、树品牌等三大先锋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个特色项目则让党建与课程深度融合。在创建宁波市文明校园期间,党员教师通过网格化管理推动校园环境提档升级,并开发出“红色课本剧”“红星接力活动”等创新项目。
“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3月7日上午,桥头镇中心小学科学老师方科成正在为三年级学生上蝴蝶课程,孩子们跟着方老师走进蝴蝶世界,探究蝴蝶的奥秘。“蝴蝶课程融合了科学、文学、艺术、工程技术、数学等众多学科,让学生在培育过程中感知对新生命破蛹的喜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方科成说,该校已连续举办了5届蝴蝶节,通过让学生饲养蝴蝶,写生态笔记、讲蝴蝶故事和设计制作蝴蝶元素的文创产品,从中不断得到成长。
蝴蝶翅膀扇动的教育革命结出累累硕果。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饲育的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等6个品种的蝴蝶成功野化放归。该校学生周欣怡、陈柯新等还在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创新成果奖。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校师资培养模式——每位骨干教师结对培养1-2名青年教师,如同蝴蝶传粉般实现教学智慧的代际传承。
知行合一,绘就成长图谱。学校还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打破课堂边界,将桥头镇五姓抗战纪念馆、掌起镇洪魏革命纪念馆等做为实景课堂。党建红与教育蓝交织出一幅幅生动图景,在“博雅党建”引领下,近三年,该校先后获得宁波市文明校园、宁波市绿色学校等众多荣誉。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蔡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