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匡堰镇的田野上时,迪锋杨梅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基地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负责人戚迪锋手持遥控器,轻轻一点,一架轻巧的“无人机”腾空而起,迅速穿梭于大棚之间,开始了半小时的“高科技巡检”。屏幕上,每一个大棚的薄膜状态清晰可见,哪里需要维护,哪里需要调整,一目了然。
“以前,这三个大棚基地分散在三座不同的山上,总面积超过20亩,我每天都要走一遍,检查薄膜是否完好,这项工作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戚迪锋站在山顶,眺望着远处的山峦,“但自从今年年初开始尝试使用穿越机进行巡检,一切都变得不同了。现在,我只需坐在管理房里,就能通过屏幕清晰地看到大棚的实时状况,甚至远程操控手机智能系统升降窗户,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戚迪锋的这一创新尝试,正是匡堰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3700亩粮食种植面积和1100余亩油菜种植面积憧憬着粮油双丰收。同时,抛荒地整治持续推进,更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弗雷农场的开放,为匡堰镇的生态种植树立了典范。280亩的种植基地上,有机耕种和绿色环保的病害防治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更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这里,成为了市民体验田园生活的乐园,更是生态种植的示范窗口。
农业要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在迪锋杨梅合作社、戚源杨梅等行业龙头的示范引领下,匡堰杨梅“共富工坊”联盟应运而生,进一步放大了“致富果”的强村富农效能。去年,通过覆盖采摘、销售、储藏、加工全环节的助农强农产业链条,超1500户梅农实现了增收。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下转4版)
全媒体记者 龚益 通讯员 陈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