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随着补光灯亮起,桥头镇心贴心共富工坊的手工编织车间里,一场无声的直播正在进行——镜头前,一双粗糙但灵巧的手正带着翠绿色的编织带上下翻飞,像两只翩跹的蝴蝶。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吆喝叫卖,只有编织带摩擦的“哒哒”声和偶尔举起的手写板:“注意,这里要用三股编法加固底部。”
评论区有人感慨:“第一次觉得安静也能如此有力量。”
去年,聋哑夫妇顾陈柯和妻子通过工坊找到了手工编织的工作,闲暇时还学会了直播教学,偶尔还在线上收获订单。“这样一个篮子能卖50元,样式好的上百元。”顾陈柯用手语比划着。
“这里离家近,他们的工作时间也自由。”工坊负责人毛幸儿介绍,原材料和销售由工坊统一对接,盈利直接分给员工,再加上方太集团提供的底薪,夫妇俩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
一楼车间里,十几位智力残疾人正专注地串着跳绳。“一条赚5毛,手快的每天能挣十几元。”桥头镇残联工作人员潘耐蔚说,他们中有些从最初不愿干,到现在每月有稳定的增收;有些从最初的拒绝沟通,到如今成为互助帮扶的带头人……70多位残障人士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一份物质回报,更是一份重新找到社会认同的信心。
蜕变,同样也发生在田间地头。在毛三斢村,肢体残疾的何雪波曾靠低保生活,如今通过“明美6+X”共富工坊的帮扶,他学会了小番茄标准化种植技术,每年稳定增收上万元。
“以前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能养家了!”眼下大棚里2.6亩小番茄成熟在望,何雪波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与自豪。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残疾人农户靠双手过上体面的生活。”工坊负责人余志明介绍,他们创新“一户一棚扶万元”帮扶模式,无偿提供闲置大棚,包销农产品,并派技术员驻点指导。目前,该模式已帮扶16户残障家庭,户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左右。
技术的种子不仅在小番茄大棚里发芽,也在更广阔的田野间生根。
春日的五姓村,油菜花开得正盛。在炎丰水稻种植共富工坊的油菜基地里,一台崭新的植保无人机正在高效作业,操作者是余章国,而几个月前,他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多亏了炎丰哥的帮忙,现在用无人机播撒肥料,效率是人工的10倍!”余章国兴奋地说。
余炎丰是当地水稻种植大户,他的工坊主要为周边低收入农户提供农机操作、维修等免费培训。从“手把手教”升级为“技术赋能”,工坊温暖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生与土地相伴,却因年龄和技能的限制,在时代浪潮中步履蹒跚。
在这里,像余章国这样的50多户低收入农户,不仅学会了机械化种植,更找到了与土地相处的新方式。
穿过油菜花海,一家“生长”于乡野中的咖啡店格外引人注目。春日以来,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次看到村里来了这么多年轻人。”附近村民王大爷说。
“他们是来体验乡野气息的。”青山里茶咖主理人孙春冲解答了王大爷心中的疑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天时利共富工坊负责人。早年,他积极开拓线上渠道,让年糕、杨梅酥等慈溪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如今,他依托共富工坊,发展乡村新业态,让闲置土地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流量”,还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城里人来这儿喝咖啡、看风景,我们借机卖农产品、开民宿,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王大爷感慨的“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正是共富工坊联动城乡的缩影——去年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户均年增收3万元。
晚风拂过油菜花田,掀起金色的细浪。共富工坊的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在春风里拔节。共同富裕正从一句口号变成田间地头的一篮番茄、直播间里的一双巧手、老人眼中从未见过的热闹与年轻。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 陈琦 岑天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