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已成为一种愈发常见的病症,其带来的痛苦,唯有亲身经历者方能深切体会。今天,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冯雪芳来谈谈治疗痛风中常见的误区,帮助大家走出错误认知,科学防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引发的一种疾病。冯医生介绍说,痛风的关键原因为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420这个数值是诊断高尿酸血症的临界值,而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风的罪魁祸首。
误区一:
尿酸高但无症状无需理会
痛风俗称“第四高”,是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外的第四个常见“慢性病”。急性关节红肿痛发作只是“冰山一角”,尿酸持续超标会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肾脏,增加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等发生的风险。因此,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也需要进行干预。一般通过饮食运动控制后,当检查发现尿酸仍高于540μmol/L,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或是有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也需要控制在420μmol/L以内。
误区二:
尿酸降得越低越好
尿酸是身体内存在的天然抗氧化剂,生理水平的尿酸对于保证正常生理活动非常重要。尿酸水平过低可能增加认知功能恶化风险和痴呆发病率。因此,不是越低越好!比如低尿酸血症患者一般不建议控制在200μmol/L以下。
误区三:
严格忌口就能代替药物
痛风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至关重要。人体内尿酸只有20%是摄入食物中的嘌呤代谢产生的,另外80%都来源于自身合成。不想吃药,就盲目戒断所有肉类、海鲜、豆制品,严格饮食控制,最多也只能使尿酸降低60μmol/L-90μmol/L。如果尿酸升高幅度大,单纯忌口是达不到控制目标的,往往需要药物的干预。
误区四:
控制饮食一刀切
大部分患者只知道痛风限用食物大类,不清楚大类下也要细分。比如上了黑榜的豆制品,一般的水豆腐和豆浆加工后嘌呤大部分都破坏了,属于可以食用的豆制品。海鲜和肉类不同种类嘌呤含量区别也很大,瘦肉也可少量食用。除内脏、浓汤、酒精(尤其啤酒)需严格限制,还需要减少果糖饮料、甜点摄入(果糖促进尿酸生成),同时多喝水,每日保证饮水2000ml,促进尿酸排出。
误区五:
痛时吃药,不痛不管
红肿热痛时使用止痛药和激素,不痛时不管,是治标不治本。痛风的根本问题是尿酸高,只有把尿酸降下来了,才能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减少高尿酸对身体造成伤害。正确做法是急性期以消炎止疼作为第一要务,服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止痛,在关节炎症疼痛缓解2周左右,开启规范的降尿酸治疗,把尿酸控制在360umol/L以下,如果有痛风石形成,需要控制在300umol/L以下,久而久之,痛风石也能慢慢溶解。
最后冯医生提醒大家,痛风是可控的慢性病,避开误区、规范治疗是关键。
全媒体记者 韩雅依 通讯员 孙武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