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攀升,不仅人们的心情烦躁不安,就连平日里温顺的猫狗等宠物也变得烦躁易怒,加上人们穿着单薄,近期,被动物抓咬伤的情况多了起来。
“每年夏季被动物抓咬伤的事件会显著增加,而且宠物种类日益多样化,除了常见的猫狗外,猪、老鼠、兔子、马等非传统宠物的抓咬伤也时有发生。”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红十字院区急诊外科蒋凯医生提醒,无论何种动物抓咬伤,均需科学处置,及时接种疫苗,避免感染风险。
一个月800余例
气温越高抓咬伤越多
37岁的苏女士养猫多年,前两天家里的猫一反常态,突然变得很暴躁,一次喂食时抓伤了苏女士的小腿。她紧急去市红十字医院就诊,蒋医生评估伤情后,立即为其清洗伤口,并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经留观,苏女士未出现不良反应。蒋医生还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情绪。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感染发病后出现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症状,随后发生瘫痪、昏迷等。流浪猫狗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被抓伤或咬伤一定要及时就诊。”蒋医生告诉记者,夏季是狂犬病暴露的高危季节,高温不仅导致猫狗等宠物情绪波动加剧,还使得人们户外活动增多,暴露风险提升。
以市红十字医院急诊外科为例,6月份以来接诊的动物抓咬伤患者日均在20余例,较5月份有了明显的增长。每年7、8月份是动物抓咬伤的高峰期,气温越高数量越多,去年8月份超800例,平均每日接诊近30例,是冬季的两倍。
狂犬疫苗接种
时间与程序的双重考验
“遭遇犬伤或猫抓后,务必第一时间到附近接种点咨询专业医生,不要错过最佳处置时间。根据疫苗接种程序,必须全程接种才能保证效果,不可擅自调整剂次。”蒋医生指出,部分市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家养宠物无风险”或者“没有出血就不要紧”,事实上,即使定期接种疫苗的宠物,也可能携带病毒,不出血的小伤口也有感染病毒的风险。
蒋医生表示,狂犬病的潜伏期为数天至数年,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被猫狗抓咬后,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抓咬伤后需按“五针法”或“2-1-1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前者需在第0、3、7、14、28天各接种一剂,后者则在第0天接种两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一剂。需要注意的是,狂犬疫苗并不能终身免疫,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需专业医生重新评估,再次制定接种方案。
非传统宠物抓咬伤
也需要“因伤制宜”
随着宠物种类多样化,猪、老鼠、兔子、马等非传统宠物的抓咬伤也多了起来。那么,被哪些动物抓咬伤需要打狂犬疫苗呢?蒋医生介绍,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其次是猫。野生或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传播风险高,鼬、獾、狐狸、貉、狼是野生动物传染源,蝙蝠是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
“基本上被哺乳动物抓咬伤的,都存在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建议注射狂犬疫苗,出血的还需要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蒋医生提醒,动物口腔内携带多种细菌,咬伤后容易增加感染风险,必要时加注破伤风疫苗或出血热疫苗。
当然,无论何种动物抓咬伤,科学处置都需遵循“冲-消-就医-接种”四步法:冲洗,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较深伤口需用注射器深入冲洗;消毒,用碘伏或苯扎氯铵溶液涂擦伤口,避免包扎,保持开放状态;就医,尽快前往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由医生评估伤口暴露等级(Ⅰ级至Ⅲ级),并决定是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根据暴露等级接种疫苗。
最后,蒋医生提醒市民,减少动物抓咬伤,需从源头防控:文明养宠,定期为宠物接种兽用狂犬疫苗,遛狗时牵绳戴嘴套,避免与流浪动物接触。同时,要做好自我防护,不随意逗弄陌生动物,教育儿童远离动物进食或睡眠区域,避免抓咬伤事件发生。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徐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