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水体黑臭、生态退化,如今水清岸绿、业兴民富。近年来,附海镇蛟门浦流域以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从“污染典型”到“治水典范”的跨越,绘就出一幅“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新画卷。近日,附海镇花木村更获评2024年度“高品质水美乡村”,为全市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面对历史上因花木种植长期依赖农药化肥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附海镇构建起“镇党委-村党总支-基层河长”三级责任体系,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利用“徒步巡查+无人机巡航+AI智能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全流域水环境和污染源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识别。通过“河长在线APP”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智慧治水新格局,系统推进污染企业整改搬迁、违法建筑拆除和生态护岸建设。
以“两非整治”为契机,附海镇实施蛟门浦周边2000亩耕地集中流转,规模化发展生态水稻种植,创新推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鱼、蟹等水生动物,自然控制病虫害,动物排泄物还田作为有机肥料,显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今年更引进锌稻、黑珍稻、红芒稻和宜糖米等功能型特色稻种,试点五彩稻米种植,持续丰富“溪上稻乡”产品体系。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入股和村民参与运营等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度增长突破300万元。
依托蛟门浦清澈河水和千亩稻浪生态本底,附海镇整合“美丽庭院示范带”建设,与高校合作开发智慧课程,打造品牌化庭院实践基地。持续推进“溪上稻乡”农旅融合项目,建设水上咖啡屋、亲水平台、观景台和稻田休闲驿站等设施,在运营中优先选用本土优质企业,确保项目可持续市场化运作。通过举办四季农事节庆、乡村健康跑、稻田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民宿经济发展。
蛟门浦的实践表明,幸福河湖建设必须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核心,系统施治、智慧管理,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文旅深度融合,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据悉,附海镇将继续拓展“生态+”产业路径,强化村集体与农民利益联结,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样本。
全媒体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