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这座位于浙东沿海的城市,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也有与海搏击的坚韧。你是否知道,“慈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这个故事,流淌在城名之中,也刻印在城市的精神里。
故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据延祐《四明志》记载,句章县(慈溪古称)内住着相依为命的董黯与母亲。董母患病,思念娘家附近大隐溪的清水,但路途遥远,取水不易。董黯不辞辛劳,每日往返数十里为母亲取水。最后,两人决定就近结庐为舍,董黯在外婆家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在董黯的悉心照料下,董母沉疴痊愈。
此事传开,时人无不赞叹。汉和帝听闻后,深为董黯的孝心所感,特下诏旌表。为颂扬这份感天动地的慈孝之情,人们便将他居处旁的这泓清泉命名为“慈溪”(颂扬慈孝),又称“孝溪”(彰显孝行)。自此属地文化便与“慈孝”紧密相连,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那么,“慈溪”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究竟始于何时?带着这一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慈溪市志》副主编童银舫。他结合史料研究向记者详解:“‘慈溪’作为单独行政区划,首次明确记载于《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文中清晰载明‘奉化、慈溪、翁山,已上三县,皆鄮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他表示,正是从唐开元二十六年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开始,“慈溪”二字正式载入史册,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化基因,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始终未曾褪色。
纵观慈溪的历史,“慈”与“孝”从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中的美德,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从被评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到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从文明出行的自觉到邻里互助的温情,都是“慈孝”精神在当代的延伸,让慈溪始终带着温暖的底色,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
下次来到慈溪,不妨放慢脚步,在古桥流水间,在街巷烟火里,在寻常人家的笑语中,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名字所承载的千年温情与不竭力量。你会发现,那份源自董黯孝泉的慈孝精神,依然清澈而有力地流淌在这片土地的血脉深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慈溪人。
全媒体记者 邹焙灵
开栏的话: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每一处痕迹,都藏着城市的根脉。20个镇街、300余个村社、4000余条道路(含前湾新区)......采撷其中最光亮的“文化珍珠”,在地名故事的背后窥见慈溪从滨海滩涂到现代都市的千年乐章。
时光不语,痕迹有声。“寻迹慈溪”是一次对城市记忆的打捞,更是一场对文明传承的致敬。以围绕慈溪地名文化底蕴、讲述慈溪地名故事、“字解”慈溪方言字词、探寻地名背后的慈溪文化深意为主线,同时积极响应开展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号召,今日起,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民政局、市档案馆联合开设“寻迹慈溪·地名有故事”专栏,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