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慈溪新闻

“埭”字藏千年! 你的村也许是慈溪围垦文化的见证
2025-11-27 09:18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埭”,读音dài,在生活中“埭”字的用法并不常见,但在匡堰,却有不少以“埭”命名的村子,例如“王家埭”“后张埭”“上周埭”等等。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取名,竟要追溯到千年之前。

  “埭”,原指用泥土垒筑的挡水护田设施,是古人在滩涂湿地上开展围垦时修建的简易水利工程。相较于规模更大、结构更坚固的塘坝,“埭”多为民间自发修筑的土堤,常沿湖、依滩而建,起到防洪、排涝、护田等作用。而以“埭”命名的村庄,往往就是由当年参与筑埭的先民聚居地发展而成。

  以王家埭村为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王氏始迁祖王承福率族人在封山南麓一带滩涂上围垦,从事海涂捕捞业。期间,为抵御海潮侵袭、稳固家园,王承福发动族人在封山南两侧掘河垒土,筑起两条各长500米的土埭,“王家埭”因王氏筑埭而得名,此后逐渐形成村落,地名沿用至今。

  “‘埭’‘塘’‘堰’,这些都是慈溪围垦文化留下的印记。”《匡堰镇志》主编黄云鹏介绍,慈溪现域土地就平原而言,绝大部分是向海滩围垦而成。匡堰成陆较早,东汉以前,南山北海,山地资源、滩涂资源丰富。“早在汉建宁年间,境内便有族人牵头修筑土埭、筑塘围涂。可以说,匡堰是慈溪海涂围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起于东汉,延续至清代,在这横跨一千七百余年的时间里,匡堰先民向海而生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仅围垦方式从最初的“垒土筑埭”演变为更加牢固的“沙石筑塘”,组织形态也从民间自发修筑发展为官民联手共建。与此同时,随着围垦的不断推进,“姓氏+埭”的命名方式逐渐被更具规模意义的“塘”所替代,“大塘”“塘河里”等地名的出现,正是这一历史演进在地名文化中的体现。

  如今,“塘埭”工程大多已湮没在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之下,但以“塘”“埭”为名的村庄依然生机勃勃。这些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先民与海共生的足迹,更承载了深厚的乡土情结,铭记着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开拓与坚韧。

  全媒体记者 张晔 通讯员 陈颖俊

   责任编辑胡兴家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 因地制宜大...
七旬老汉爬高摔伤 脾破裂险丧命
“埭”字藏千年! 你的村也许是慈溪围垦...
团圈社区集体生日会情暖“最可爱的人”
浒山“爱心妈妈”千里送温暖
贪摘野蒜被困悬崖 消防人员夜间施救
匡堰试种“空中草莓”
慈溪打造中国家电县域“绿造”国际样板
逍林“家门口的舞台”点亮百姓文化生活
我市供水紧张 呼吁市民节水
慈溪足球联赛整装待发
颗粒归仓收割忙
【讲习所·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中汤是历...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民生为本 上海建设宜...
习近平向香港新界大埔区住宅楼重大火灾...
看图学习·非凡“十四五”丨从考察足迹 ...
探寻新时代发展足迹|云南咖啡:代表中...
联播+|大国外交中为何屡次提到这份“蓝...
浙江“小孩姐”被百万网友夸爆!网友:...
总交易额3.22亿元!浙江农博会“吸睛”...
“活水”从浙来丨AI多语种翻译、量身定...
“义”起买卖全球!首届中国(浙江)跨...
数说“十四五”丨四个关键词,浙江农业...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省!四个关键词看懂浙...
镜观·回响|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学习·知行丨“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
习近平主席贺信为全球能源市场注入更多...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
白洋湖跨湖桥成网红打卡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