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读音dài,在生活中“埭”字的用法并不常见,但在匡堰,却有不少以“埭”命名的村子,例如“王家埭”“后张埭”“上周埭”等等。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取名,竟要追溯到千年之前。
“埭”,原指用泥土垒筑的挡水护田设施,是古人在滩涂湿地上开展围垦时修建的简易水利工程。相较于规模更大、结构更坚固的塘坝,“埭”多为民间自发修筑的土堤,常沿湖、依滩而建,起到防洪、排涝、护田等作用。而以“埭”命名的村庄,往往就是由当年参与筑埭的先民聚居地发展而成。
以王家埭村为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王氏始迁祖王承福率族人在封山南麓一带滩涂上围垦,从事海涂捕捞业。期间,为抵御海潮侵袭、稳固家园,王承福发动族人在封山南两侧掘河垒土,筑起两条各长500米的土埭,“王家埭”因王氏筑埭而得名,此后逐渐形成村落,地名沿用至今。
“‘埭’‘塘’‘堰’,这些都是慈溪围垦文化留下的印记。”《匡堰镇志》主编黄云鹏介绍,慈溪现域土地就平原而言,绝大部分是向海滩围垦而成。匡堰成陆较早,东汉以前,南山北海,山地资源、滩涂资源丰富。“早在汉建宁年间,境内便有族人牵头修筑土埭、筑塘围涂。可以说,匡堰是慈溪海涂围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起于东汉,延续至清代,在这横跨一千七百余年的时间里,匡堰先民向海而生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仅围垦方式从最初的“垒土筑埭”演变为更加牢固的“沙石筑塘”,组织形态也从民间自发修筑发展为官民联手共建。与此同时,随着围垦的不断推进,“姓氏+埭”的命名方式逐渐被更具规模意义的“塘”所替代,“大塘”“塘河里”等地名的出现,正是这一历史演进在地名文化中的体现。
如今,“塘埭”工程大多已湮没在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之下,但以“塘”“埭”为名的村庄依然生机勃勃。这些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先民与海共生的足迹,更承载了深厚的乡土情结,铭记着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开拓与坚韧。
全媒体记者 张晔 通讯员 陈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