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上周已发往广西两台系统,这两天要往广东寄两个样品。”昨天,慈溪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国迪告诉记者,自该公司新近研制成功的风光互补净水系统在城区浒山江测试成功以来,该系统开始得到市场认可,在“治水”热潮中看到了一片光明前景。
在这一热潮中,赵国迪并非科技创新的第一人。蔡企胜,我市一家密封件企业的老板。5年前,老蔡开始往“水”里砸钱,起早摸黑研究河道治污装置。一晃三年过去,老蔡造出一艘船,船尾的装置会把河道淤泥里的沼气(主要是甲烷)吸出来,收集发电,推动船体前行。“水的PH值从9.53下降到8.87,化学需氧量从52.7下降到45.8,氨氮从3.65下降到1.75。水质总体达到五类水的标准。”老蔡对河道水和淤泥样本进行了科学测试。2013年8月,老蔡的河道污水治理船完工,设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3年11月,市政府出资50万元,并跟蔡企胜签订了为期半年的服务购买合同,请老蔡在新庵江进行治污试点。
如果说老赵和老蔡因治水而开辟了新的行业,那么慈溪更多的企业成为“科技治水”的生力军,并因治水转型升级。自2011年以来,我市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工业废水回收利用、净水设备研发、农业节水灌溉、农村河道生物技术治理等水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共23项,其中国家级3项。
由浙江江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实施的“污水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研发及应用”项目,被列入本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该项技术的应用,可经过微生物新陈代谢降低水中有机、有害物质含量,使设计指标达到排放标准,项目总投资600万元,预计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由观海卫农业服务总公司实施的“浙东平原村镇河流生态功能协同恢复整装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按照“沿程减污-原位净化-立体修复”的治河思路,通过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因地制宜构建村镇河道修复的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为镇街河流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除了治水,节水成为另一条路径。作为我市现代农业的代表,宁波海通时代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集约化生产蔬菜水肥精准利用决策系统集成与应用”项目,投入450万元建成200亩水肥精准利用科技示范园,并进一步扩大到3000亩蔬菜产区。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的水肥精准利用决策系统信息平台,可以服务于慈溪整个蔬菜生产区,实现节水40%、节氮30%、减少氮素淋失50%。■记者 何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