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正以蓬勃的生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也吸引了新一代青年农业工作者前来探访。日前,浙江农林大学“新农兴农青禾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我市田间地头、村落工坊,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
在坎墩大学生农创园,85后农场主徐凯凯将无核化技术应用于“巨峰”老品种葡萄,引入“妮娜”等新品种,并构建起“线下批发+社区团购+平台合作”的销售网络,通过团长配送模式实现2-3小时直达客户,年净利润超百万元的实践数据让学生们赞叹不已。走进周巷镇维多利亚果蔬农场,大棚里的梨树枝繁叶茂。“我们用高枝嫁接技术缩短挂果周期,避雨栽培让梨提前5-7天成熟。”农场工作人员向大学生实践团介绍梨树现代化种植技术,一一回答了他们的许多提问,并请学生们品尝清甜的“翠玉”“新玉”梨。
农文旅融合的活力同样在村落间流淌。周巷镇万安庄村的闲置厂房变身创业空间,村支书向同学们展示“共同富裕”的未来乡村规划图;匡堰镇“楝树下”,陶瓷作坊的拉坯声与溪上茶肆的茶香交织,艺术让沉寂古村落重焕生机,同学们在青砖黛瓦间感受到艺术与乡土碰撞的火花。
“我们发现,慈溪农业已形成‘科技引领、多元融合、青年参与’的特色,但也面临科技成果推广有限、农文旅品牌辨识度不足等难题。”一线调研让师生们收获满满,实践团成员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深挖特色资源、优化新农人创业支持政策等建议。
“从智能大棚到艺术村落,从新农人故事到产业链创新,慈溪农业的每一幕都鲜活生动。”实践团队长吴雨燕表示,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以新农人的姿态深耕农业领域,用知识唤醒土地潜能,用创新激活乡村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全媒体记者 孙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