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被誉为“水中落花生”的红菱悄然成熟。清晨3点,胜山镇的红菱基地已是一片繁忙。菱农岑志华划着小船,从碧绿的菱叶间捞起一串红菱,个头饱满的菱角在灯的映射下泛着紫红光泽。
“今天第一批采收的红菱要发往外地,冷链车早上8点就要来装货!”老岑抹了把汗,笑颜灿烂。每年8月,胜山都会如期迎来红菱丰收季,而今随着共富工坊的冷链专线启动,这些“水中珍宝”迅速销往全国各地,价格比散户销售高出20%。
在红菱分拣区域,老岑的儿子岑旭炯抓起两个菱角对比:左手是旧品种,70个才凑一斤;右手是工坊统一培育的新品种,50个就达一斤,个头大、口感甜。“以前红菱熟了,我爸得自己蹬小三轮往城里送,卖不完就烂在塘里。”他感慨道,“现在专家教种植技艺,工坊帮联系销路,我家3亩菱池去年收获一万六。”在胜山,和老岑一样的农户有200余户,2022年,镇里整合胜东、上蔡、镇前三村资源,成立红菱共富工坊,推行“基地+农户+工坊”模式。工坊依托预冷库和冷链物流网,让红菱采摘2小时内就能进4℃冷藏链,保质期延长至10天。
“以前单打独斗,现在共富工坊给农户接上‘冷链专线’,直奔全国各地的大超市。”共富工坊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目前,全镇红菱种植面积超1000亩,每年有500吨的红菱供应到各地市场,预计带动菱农收入同比增长10%。
品牌化运作更让红菱“身价”倍增,工坊注册“胜山红”商标,去年以来,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如今,礼盒装红菱可以卖到25元一斤。
红菱产业的勃兴,背后是胜山镇“以水养菱、以菱护水”的生态循环。河道专管员指着清澈的菱塘说:“红菱吸收氮磷净化水质,我们每年还投放5万尾花白鲢等鱼苗,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好生态反哺好产业,去年来此参观、研学、旅游的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
从散户销售到冷链专线,从传统种植到品牌赋能,胜山镇正以一只红菱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今年8月,胜山镇“红菱点翠绿水生金”实践案例获评宁波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案例。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对胜山镇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之路的充分肯定。
不止于产业,胜山镇深挖传统文化内涵,讲好“一只红菱”的乡土故事,工坊还打造了红菱文化展厅,设计“菱宝”IP形象,推出亲子采摘、菱塘摄影、红菱糕礼盒等农文旅项目,让红菱成为连接胜山与外界的桥梁。该镇将于8月下旬举办“红菱丰收嘉年华”等活动,呈现一场文化、市集、美食互动的乡村盛宴。
如今,行走在胜山红菱基地的河畔塘边,菱叶田田,碧水潺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红菱不仅丰盈了百姓的“钱袋子”,也滋养着胜山的文化根脉,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全媒体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胡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