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这些以前许多市民可能没听说过的名称,今后将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且要求广大市民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共同守护。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我市为确保国土开发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相协调而编制的《慈溪市环境功能区划》近期通过省环保厅技术审查,成为宁波市首个通过技术审查的环境功能区划。
据介绍,《慈溪市环境功能区划》根据保障自然生态安全和维护人居环境健康两方面的基本功能,结合慈溪市生态环境特点,将我市国土空间划分为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和环境重点准入区等六大类环境功能区。其中,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分别划分成3个功能小区。自然生态红线区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障区有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其他生态功能保障区。
“区划的每个功能区都规定了各自的环境目标、管控措施和负面清单。”市环保局业务科曹科长说,在这些划定的环境功能区块内,环境质量目标是什么、保证环境安全的管控措施有哪些、什么项目不能上等都有具体规定。以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居环境保障区为例,全市共划定了14个人居环境保障区。管控措施上,严格禁止新建或扩建二类、三类工业项目、禁止畜禽养殖、禁止新建入河(或湖或海)排污口等等。“划定人居环境保障区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曹科长说。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宁波市首个通过技术审查的环境功能区划,今后将为我市建设项目落地和区域开发提供可指导、可操作、可落地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基本依据。■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卢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