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首批“八五”普法典型创新案例名单公布,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探索的“文化为桥、乡土为根、阵地为基、队伍为骨”基层普法新模式成功入选,成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背景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将法治宣传与地域文化、百姓生活深度融合,开创了一条独具慈溪特色的普法新路径,有效打通了法治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该模式以文化为桥梁,巧妙地将非遗传承与法治理念相结合。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节点,先后开展草帽编织、皮影戏、麦秆画、竹编等系列“非遗+普法”活动,把《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抽象法条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让法治精神在非遗传承中扎根。
  同时,普法工作深深植根于乡土。围绕慈溪特色杨梅产业,该局在杨梅成熟季于横河、桥头等镇创设“法治杨梅林”,用普法漫画、法治杨梅篮等形式普及法律;在交易市场开展“法治快闪”与知识盲盒问答;还组织“田间板凳会”,用“农家话”讲解身边案例,让法律知识在乡土烟火气中自然传播,深入人心。
  在阵地建设上,该局精心打造“室内+户外”双基地。将新世纪公园升级为生态化的“自然资源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年均惠及市民近十万人次;并与市司法局共建城市展示馆法治教育基地,通过多元形式动态展陈法规政策,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普法网络。此外,通过构建“专业团队+基层力量”普法队伍体系,确保法治力量能精准、持续地下沉到基层每个角落。
  据悉,该局的“非遗传法”“杨梅普法”等创新实践已获《中国自然资源报》、《浙江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新世纪公园普法基地获评“浙江省自然资源普法阵地”,成功塑造了具有鲜明慈溪辨识度的普法品牌。未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丰富普法内涵,为法治慈溪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全媒体记者 龚益 通讯员 卢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