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潘岙村改造后的新文化礼堂。 ■摄影 记者 孙丰立
瓜果梨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漫步在潘岙村,你就能收获如此美景:一路走来,整洁的村貌、宽阔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别具一格的文化墙,与周围的民居交织成一派田园旖旎风光。
这个迷人精致的小村庄,位于龙山镇西南部,东临方家河头古村,南面靠山,有一条绿树成荫的古道,两旁古树参天、溪水曲流相伴,西有风景秀丽的灵湖为伴,北与新东村东蔡交界,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756人,现有耕地面积554亩。
守着灵湖不再守穷。遍布浙江的“两山”实践经典案例让潘岙村看到了硬币的两面: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守着湖,也要靠湖吃湖!
守住绿色“生态园”
潘岙村位于灵湖自然保护区的西边,不搞工业、不办养殖等限制让潘岙村常年来顶着贫困村的“帽子”。如今,随着邻村方家河头打响旅游品牌,这片绿色生态园成为潘岙村摘掉“帽子”,不再守穷的希望。
“守”字当头,护水行动如火如荼。近日,志愿者们联合热心村民们共同投入村里的“五水共治”行动,在活动现场,志愿者手持铁耙、垃圾袋等保洁工具,细心捡拾水中漂浮物、景观带两边的塑料袋、废纸片、果皮、碎布等各种垃圾,共清理了村内7个池系1条河道及景观带里淤泥垃圾,有力改善了该区域周边的环境状况。
边“守”边美化,自从打通300米环湖延伸段后,灵湖边成了夏日纳凉宝地。经过3公里长的潘岙村的沿山精品线,林立两侧的古树让游客眼前一亮,绕道前来。人气旺了,村民守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笋干、水果、松花粉,田间土产品供不应求,“摆摊”的村民每年增收2000余元。
念好绿色“致富经”
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果树,大到十几亩小到几棵,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勤劳的潘岙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契机,努力把潘岙村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在村班子全力扶持下,种植业得到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已形成山林2369亩,其中杉木240亩,茶叶76亩,毛竹256亩,杨梅350亩,葡萄、黄花梨、桔子等经济作物达600多亩。
与此同时,潘岙人将眼光投向建设民宿这一因地制宜的生态项目,利用田园风景吸引游客,转挖“生态黄金”。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潘岙的旅游建设已经起步,村里的8位村民试水搞起了民宿,共设立房间69间,设置床位125只,配套车位100余只,沿街遍布的民宿周边,古建筑群环绕,通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化景区管理模式,使潘岙成为市民的一个良好休闲点。
重现绿色“民俗情”
纵观潘岙蓝图,从村口牌楼处走进上路潭路,民俗一条街从东到西贯穿整个潘岙村,是展现民俗风情的核心地带。
这条村内的主干路,东至享誉盛名的药皇殿,记录着旧时三北一带乡风民俗,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古建筑之一,西至望湖亭、钓鱼池、建于清雍正十年的半壁凉亭,为潘岙村增添历史韵味。街两边文化礼堂、革命遗址、乡风民俗馆、古建筑群等环绕,朴实的旧宅,绿树掩映环抱,长满青苔的水泥地,挂着落叶的木制门窗,一幅农村新貌和古村文化有机结合的曼妙画卷正缓缓铺开。
近年来,这个集山水灵气的小村庄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景观理念装扮山川田野,彰显山水魅力,因地制宜展现乡村风情和特色民俗文化,挖掘文化新内涵。守住青山绿水,让该村先后荣获浙江省森林村庄、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慈溪市绿色村庄等荣誉称号。■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