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扩建后的浦东路刚经过雨水的洗礼焕然一新,先后建起的乡风文明馆、棉花博物馆里,村民专注地品味本村的建设发展历史,回忆着当年家家户户种植棉花的盛况;在村委会,黑瓦白墙被装点上精美的墙体彩绘,“化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主题宣传长廊,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记者近日在观海卫镇五洞闸村看到的场景。
农村、农民的精神与风貌,正是乡村文化的外在体现。精神风貌整体提升了,乡村振兴就会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家的口袋鼓了,脑袋也要同时‘鼓’起来才好。”如何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将五洞闸村的特色最大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村党总支书记龚张浓心中的头等大事。
图为五洞闸村棉花博物馆内一角。摄影 全媒体记者 陈邦强
五洞闸村坐落在海边,背靠滩涂,潮涌声声,这里曾经孕育了慈溪集中产棉的基地,翻开五洞闸村的历史,棉花与村的发展曾经息息相关。“百里棉田、千亩雪场”是五洞闸人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如今棉花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那段“人人种棉、家家摘棉”的经历仍印刻在五洞闸人的骨子里。
既然棉花是村民独特的乡愁,那何不打造一个专属于五洞闸人的文化阵地,记录那段历史,留住乡愁?龚张浓想到了曾经日日陪伴种棉人的生产生活器具。收集种棉、纺纱工具的消息一经发布,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60多岁的陆爱菊除了捐赠家里的物件外,还自告奋勇成为了老物收集志愿者,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和收集。一个晒花埭、一只覃箩、一台纺车……短短一个月时间,村民就捐赠了几百件物品,棉花博物馆逐步成型。
这一件件记录了时光的老物件拼凑起来,完整地展现了五洞闸村当年的辉煌。棉花博物馆成立以后,成为了村里一个独特的景点。今年88岁的陈彩琴作为当年棉花公社的创始人之一,对这里有着别样的感情。“年轻的时候几乎一年365天都跟棉花打交道,后来几经搬家,大部分工具都丢了,如今在这里,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那段时光。”说到这里,陈奶奶眼睛里泛出了泪光。
以乡风文明为切入口,五洞闸村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打造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村民营造精神家园。为让村民更好地体验乡风民俗,五洞闸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幢古式建筑,兴建了乡风文艺馆。灰色的砖瓦、整齐的砌建、规整的布局,走进这座承载百年岁月的老宅,更感受到浑厚凝重的历史感。馆内通过村史廊、文化廊、成就廊、崇学廊、励志廊这五大展块展示了本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演绎过程,形成了一个具有五洞闸村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
为给村民带去精神食粮,五洞闸村利用各种阵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讲课。“目前,五洞闸村已建有三北学堂、道德讲堂、家长学校等社区教育阵地。”今年以来,已开展安全生产、葡萄栽培培训和五水共治、健康知识讲座等几十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村民喜好,村里还组建了腰鼓队、舞蹈队、太极拳队、台球队等十多支文体队伍,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厚植文化力量?五洞闸村牢牢把握好“乡愁、乡风”两个关键词,以棉花博物馆为载体,以乡愁记忆塑形,保存好乡村的文化记忆,把各种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