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江南吐鲁番,海韵葡萄香。新浦镇六塘南村及周边拥有全省最大的连片3000余亩的大棚葡萄种植基地,因特殊土壤元素和气候因素,葡萄产量高品质优,由此带动慈溪葡萄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响了慈溪“鲜甜的海湾葡萄”区域公用品牌。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六塘南村几代葡萄人传承接力、自强不息,创造了“地理气候造就的独特品质+安全环保标准化种植栽培+种植飞地模式+线上线下一体”的集群优势,成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样本。
1963年,该村葡萄种植“鼻祖”楼长仁率先引进金皇后起步,利用房前屋后杂地种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借农业产改东风率先发展,逐渐由经济作物转型为著名水果,为慈溪第一次种植业结构调整开新局。
1992年,王小毛等第二代葡萄种植能手率先实施大棚葡萄种植技术,助推绿色无公害生产。这项避雨技术应用,既减少了病虫害侵袭,又防止了因多雨造成爆裂腐烂,亩收入一举突破万元,由此带领全村实现大棚种植。同时,政府引导,通过数量、农业投入品的“双控”,葡萄品质明显提升。
发挥抱团联合优势“走出去”,“创二代”应央君、王光明夫妻从王小毛父辈传承走来,2004年抢抓逍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新机遇,创办家庭农场。接着,牵头逍林、新浦、桥头、胜山、坎墩5镇街207户葡萄种植户组建慈溪市紫锦葡萄专业合作社,总面积5020亩。由岑建品牵头的五户工商经营户还抱团转身现代农业,2011年到江苏盐城大丰市承包土地种葡萄,户均面积超百亩。
思路一变理念新,“种”出飞地新模式。如今,六塘南村855户劳动力有600户种葡萄,八成以上农户利用自身一技之长跨镇、跨县、跨省种植,基地超万亩,村内仅有1500亩,今年葡萄总收入可达1.5亿元。
“卖全国”市场营销“走出去”,高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卫军告诉记者: “2008年见当地葡萄连年销售疲软,我们响应政府号召不但陆续开拓山东、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北方市场,更发掘了‘人无我有’上市时间差、‘人有我优’品质好双优势。”
实现“卖全国”“买全国”比翼双飞,近年来新农人叶和迪以营销网红精品为起点,按照长三角区域地理、气候、装备、品种特点,打造“慈溪为主、前后两端在外”的网络收购时间表、路径图,遍布浙江台州、嘉兴、湖州、杭州,还有江苏南通、常熟以及上海。
村(社区)小档案:
六塘南村东临水云浦,南与荣誉村、黎明村交界,西至胜陆高架,北与马潭路接壤,区域面积1.0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户2355人。曾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兴林富民示范村等。■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 通讯员 王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