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2020-05-30 11:54   稿源:新华社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

  都曾有这样一个梦

  “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因为科学家们

  总是用各种奇思妙想

  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2019年1月,我国科学家创建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长大后我们渐渐明白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

  一名科技工作者

  但科学家们

  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

  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

  ↑资料照片:屠呦呦在工作中。

  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

  到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

  从雪龙2号首航南极

  到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

  ……

  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背后

  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是点亮希望的燃灯人

  是扎根大地的实干家

  是心怀大我的爱国者

  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资料照片:施一公(右二)与团队成员讨论文章细节。

  今天

  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我们一起致敬这些

  为祖国科技事业

  不懈奋斗的民族脊梁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

  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

  让大家吃饱又吃好

  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数十年如一日

  他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

  与农业科学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从2003年抗击“非典”

  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

  84岁的钟南山

  用一张“无座”车票挤上

  开往武汉的“逆行”列车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他冲锋在前

  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

  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武汉

  钟南山也一度红了眼眶: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他连日奔走

  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

  人们对他的情感

  已深深沉淀到这四个字中

  “国士无双”

  ↑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

  嫦娥工程

  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其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困难

  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实现了国人“苍穹逐梦”的期待

  ↑叶培建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他说:

  “作为一个科学家,

  只有把自己摆在和人民在一起的位置,

  为国家服务,

  才能做点事情。”

  勇于承担责任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挺身而出

  这是叶培建一辈子的坚守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岁的叶培建(左一)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

  20多年呕心沥血

  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做研究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

  看得最远的国家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天眼”

  看似一口“大锅”

  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中国“天眼”睁开了

  南仁东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南仁东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

  8000多个日夜

  为了追逐梦想

  他心无旁骛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我们儿时对星空的迷恋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

  ↑刘永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他率领团队

  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四十年坚守强国梦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刘永坦的一生

  献给了祖国工业化

  即使累倒在病床上

  也不忘国家使命

  一刻未停止工作

  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雷达理论创立

  到建立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

  保卫祖国海疆、构筑海防长城

  是他无悔的选择

  ↑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

  今天

  我们致敬他们

  造福苍生的研究成果

  致敬他们

  青灯黄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致敬他们

  不慕名禄

  洁身自好的品格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2016年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他们伟岸的身影

  驾驭着中国科技巨轮

  踏浪而行

  驶向伟大复兴的彼岸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心相近|“共同的宝贵财富”——美国史...
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
踏上红色土地|吕梁深处的抗战记忆
巧织停车网 畅通民生微循环
习言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构建更...
习言道丨面对“沉思的雅典娜”,习近平...
多彩海报丨美丽浙江新目标
欢看电影周丨今年的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
“洋老板”涌入义乌,投资的不仅是生意
中国体育“两博会”启幕,浙江馆以“科...
长三角示范区已承接14项中央改革授权事项
学习·故事丨习近平:“要做到全村最好的...
一习话丨“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
壹视界 | 以人民之心为心 以天下之利为利
骑手学急救 防患于未然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中国服务贸易创新...
向新而行|中国“新三样” 造福全世界
胜利之师迈向世界一流——中国人民抗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抗日战...
习言道|山河永念,英雄归乡
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
这条江,总书记始终牵挂
等你归来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以加快农业农村现...
冲上热搜!这双膝盖,看疼千万网友……
浙江要把修飞机的生意做到200亿
中国蓝观察丨浙江服务如何答好“服务全...
多场重量级展会陆续登场 浙江激发消费新...
奋战三季度 跑好下半场丨前8月浙江进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