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溪的田间地头迎来一场特殊的“科技会诊”:由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食用豆·大健康:One Health视角下的生态守护与营养革新”产业调研与交流活动,吸引全国20余位食用豆类领域专家齐聚一起,通过田间考察、技术研讨与项目对接,共同为慈溪食用豆品种创新与产业升级“把脉开方”,加速科研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大市场。
在位于市森林公园内的2024-2026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秋播区豌豆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项目慈溪基地内,50余种由国家食用豆技术体系专家培育的豌豆试验品种正接受“严苛考核”。考察过程中,专家们对品种的生长势、抗性状况及田间一致性进行调研,并围绕慈溪地区气候条件下豌豆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提出意见。
“试验地田间管理良好,杂草控制到位,地块干净整洁。”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学军在仔细查看豌豆长势后说道,前期的大风天气虽然对部分豌豆植株造成了轻度倒伏,但并未对整体生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表明当地栽培管理对环境压力的应对能力较强。
据介绍,依托于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的2024-2026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秋播区豌豆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项目,旨在通过开展新育成豌豆品种在我国秋播区不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和抗性鉴定,为其推广利用价值和新品种登记提供依据。慈溪试验地为该项目在浙江省唯一试验地,由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与生态管理岗位团队、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实施。未来3至5年,这些豌豆新品种将经历产量、品质、口感等多维度筛选,最终选出3至5个适配南方秋播区的高产优质品种。
作为长三角地区鲜食豌豆的重要产区,慈溪凭借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以及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种植传统,成为全国豆类产业的“明星地标”。然而,品种单一、技术滞后等问题一度制约产能释放。“随着新品种引入与标准化生产体系落地,产业瓶颈有望突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与生态管理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体达说。在品种创新之外,将在慈溪、宁波、丽水等地同步探索“生态+经济”双赢路径,依托豌豆根瘤固氮等用地养地的特性,计划试点土壤保育型的“豌豆+甜玉米/西瓜”“豌豆+水稻”“梨园套种豌豆”等多样化间套作模式,既能减少化肥使用、培育健康土壤,又可提升土地综合收益。
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