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写到半夜还写不完”“上课总走神,小动作不断”“和同学经常闹矛盾”……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学龄期后,这些“顽皮”表现愈发明显,甚至影响学习和社交。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红十字院区儿科主任医师方群提醒家长,这有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神经发育障碍,尽管它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但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像“永动机”:手脚不停、坐立难安,课堂上频繁离座,休息时也一刻闲不住;有的孩子看似安静,实则“神游天外”:写作业拖沓、丢三落四,听指令时眼神游离,甚至把“6”看成“9”,“d”看成“b”。更让人头疼的是,“多动症”儿童常因冲动顶撞父母、招惹同伴,逐渐失去自信,陷入“犯错—责骂—更自卑”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并非“长大就好”的毛病。有数据显示,4%-12%的学龄儿童会受“多动症”困扰,其中60%-8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50.9%持续到成年期。
“多动症”病因复杂,同时具有个体差异性,至今尚未明确“多动症”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方医生认为,“多动症”是多病因引起多重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与遗传、神经生物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面对“多动症”,单纯说教或打骂往往适得其反。方医生强调:“‘多动症’是神经发育问题,不是孩子‘故意捣乱’,需要科学干预。”目前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国内常用盐酸哌甲酯、托莫西汀、可乐定等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但需注意,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很多对药物有顾虑的家长可以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心理教育、心理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医生介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为药物外的辅助治疗,正被越来越多医院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基于脑电图的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反馈患儿的脑电活动,使其能够增强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目前该院已引进该设备用于“多动症”患儿的治疗。
“‘多动症’的危害远不止成绩差。长期注意力缺失会影响学习能力,导致自信心受挫;冲动行为可能引发同伴排斥,甚至演变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方医生提醒:若孩子出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且影响学习生活,应及时到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等专科就诊,让孩子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徐吉芳 岑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