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为何叫“手骨”?刘海为何称“戤丝”?“榔头”在慈溪、余姚一带怎会被叫作“榔兴”?“写意”为何引申出“舒服”之意?“头发兴、指甲兴”的“兴”本字究竟如何书写……这些鲜活于吴语区民众口耳之间、却常常难以落于纸面的方言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厚的语言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密码,也正是吴语研究中关于本字考释与词源理据探讨的难点与前沿。
近日,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周志锋教授主持申报的“吴方言词语考论研究”成功获批。该项目将以北部吴语,尤其以宁波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着力考释一批音义隐晦、来源复杂的方言疑难词,旨在厘清其本字、溯源其流变、阐释其理据,并深入分析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表现。项目计划考释词语150条左右,上述这些趣味横生又疑点重重的方言词,正是其研究的典型案例。
周志锋教授现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院长。他长期致力于古汉语与吴方言研究,学术积淀深厚,曾与合作者共同编著《阿拉宁波话》《宁波方言词典》《北仑方言》等多部著作,并独立撰有《周志锋解说宁波话》《〈甬言稽诂〉校注及研究》等专著。
2019年,周志锋教授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甬言稽诂》校注及研究”,并于2023年以“优秀”等级结项。本次再度成功立项,充分体现了其团队在吴方言研究领域持续深入的学术积累与强劲的科研实力。前后两个项目虽方向上一脉相承,但内容各有侧重:前一项重在文献整理,通过对民国学者应钟《甬言稽诂》的系统校注与研究夯实基础;新项目则更侧重于语言本体研究,是对宁波乃至整个吴语地区疑难词语的专项攻坚与深度拓掘,标志着其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
全媒体记者 沈畅
通讯员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