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薄雾轻拢。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千亩试验田内,一声“开启60%”的指令从生产专员占浩鑫的手机发出,不过片刻,一公里外的智能闸口应声抬升,水流依令精准入田——这片位于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的数字农田,正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的耕种模式。
作为全市绿色农田建设项目核心示范区,这里依托交通便利、排涝通畅的天然优势,重点打造千亩智慧试验田,集中部署智能闸口、苗情传感器、温湿度监测仪、多光谱无人机等121套数字终端,构建起一套高度感知的农业“神经网络”,实现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全天候、精细化监测。
AI虫情测报系统化身为“数字守夜人”。入夜后,特定光谱自动诱虫,系统实时完成拍摄、识别与计数,准确率超95%。“以前查虫靠人、打药凭经验,现在虫情刚一冒头,系统就自动报警。”占浩鑫说,“农药用量减少了50%以上。”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生成虫情热力图,不仅指导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药,更使今年农药利用率提升8%,节约人工成本超6万元。
数字赋能更覆盖全程种植。多光谱无人机自动巡田,实时生成作物长势图谱与施肥方案;地下墒情监测仪持续回传不同土层的温湿度,灌溉系统依此自动调控。智能装备与“上改下”工程协同推进——明渠改地下管道,土地平整、暗管铺设、机耕路修建同步实施,显著提升农机效率与排灌能力。
“手机一看,哪里缺水、生虫,清清楚楚。半夜下雨闸自开,缺水提醒准时到,再也不用夜巡了。”田间管理人员陈师傅对此赞不绝口。
去年以来,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在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91%的基础上,再投2900万元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累计建成4789亩。今年项目区早稻种植3900亩,预计增产7%,数字化种植效益持续显现。
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管理中心基础建设科科长宓跃介绍,通过数字化系统,已实现对苗情、虫情、墒情、水情的实时精准感知,逐步实现灌溉、施肥与施药的智能决策。项目实施以来,亩均人力及经济成本显著下降,节水超30%,人力成本降低20%,绿色农业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 通讯员 沈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