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晚风轻拂。近日,坎墩街道四塘南村的露台舞台灯火通明,悠扬的戏曲声此起彼伏,“星耀四明·越韵CI音”文化特派员公益展演在此拉开序幕。台下人头攒动,老少咸集,掌声与喝彩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文化图景。
当晚,文化特派员、宁波戏剧家协会会员沈建余身着中式短衫,率先登上舞台。他嗓音清亮,身段传神,一曲《古今风韵唱坎墩》将坎墩百年文脉娓娓道来。一曲终了,沈建余向观众席鞠躬:“今晚咱们都是主角,既有老戏骨的经典唱腔,更有村民自己演的家乡故事!”话音刚落,台下有人高喊“再来一段”,将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除了沈建余,这场演出的其他“主角”大多为该街道各村的普通村民。他们中有退休教师、家庭主妇,也有务农多年的“老戏迷”。在沈建余的悉心指导下,他们从只会清唱到能登台表演,完成了从“台下看”到“台上演”的华丽转变。
作为“星耀四明”宁波市文化特派员公益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热闹非凡的演出,正是“家门口的舞台”项目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坎墩是“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百年姚剧传唱传统,民间戏曲基础深厚。但长期以来,这份文化热情多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缺乏系统引导与展示平台。
“要唱戏,其实在家也能唱,但戏迷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仪式感、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沈建余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戏迷的心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坎墩街道创新推出“家门口的舞台”项目,将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升级为“种文化”。在坎东村、四塘南村、橡树湾社区等文化基础较好的村(社区)搭建固定演出平台,每周五晚定期举办群众性文艺展演,让村民从“观众”变为“主角”。街道不仅提供场地与基础保障,更注重培育本土文化队伍,通过引入沈建余这样的专业文化特派员,发挥其专业优势与组织能力,从节目创作、排练指导到团队培育,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化反哺”的良性循环。
最近,沈建余又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创作了快板《我是一个网格员》《村规民约就是好》《夸夸咱们坎东村》等节目,他笑着说:“这些节目说的是村民的日常事,唱的是大家的心里话,每次排练时都有人跟着乐,相信下次在‘家门口的舞台’上演时,肯定能引发共鸣。”
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吕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