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高危儿门诊,14月龄的睿睿(化名)扶着诊桌蹒跚学步、咿呀学语,那可爱的模样让医护人员眼眶湿润。这个出生时仅810克、皮肤近乎透明的“掌心宝宝”,如今体重达8公斤、身高74厘米,正努力追赶同龄孩子的成长步伐。他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今年世界早产儿日“有爱有未来——呵护早产宝宝,托举健康未来”的主题。
2024年6月15日,因母亲重度子痫前期病情进展迅速,胎龄仅28周+3天的睿睿提前降临人世。那时的他皮肤薄如透明胶冻,呼吸全靠机器维持,生命岌岌可危,被紧急送入NICU与死神搏斗。医护人员化身“临时父母”,精心调节呼吸机参数模拟母体环境,搭建静脉营养补给线,每一个细微操作都满含对生命的敬畏与呵护。
历经69个昼夜的悉心照料,睿睿体重勉强达到2.25公斤,各项指标稳定,符合出院标准。可回家后的家庭喂养成了新难题。父亲果断辞工,与母亲组成“喂养联盟”,严格执行每两小时定量喂养,还认真记录每次排泄情况。
就这样,孱弱的小生命在医学和亲情的守护中焕发出蓬勃生机。“现在,孩子每日能喝700毫升奶液,两顿辅食,每次能喝200毫升营养粥。”睿睿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发笑着说。
早产儿器官如同“半成品”,需要更加细心地照护,尤其是睿睿这类极低出生体重儿,面临着多重生存挑战。儿保科副主任医师俞建波解释,全球每年1500万早产儿中,中国占比约10%,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产儿的照护需贯穿住院期、过渡期及家庭长期管理。一般情况下,早产儿需持续监测至2—3周岁,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神经发育评估、眼保健及听力测试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睿睿是在我市出生最轻的宝宝,我们医院一直很关注他的成长。目前,孩子的体格发育已接近正常范围下限,但运动能力和语言发育与正常月龄儿童仍有一定的差距。”俞医生表示,经过一系列检查,已排除器质性问题。不过后续仍需在运动及语言认知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干预。
如今,睿睿已能辨别家人声音,会用手势表达需求,偶尔冒出的“ma-ma”音节让全家欢欣鼓舞。他的成长是医学与亲情双重力量的见证。相信在爱与专业的守护下,睿睿定能茁壮成长,拥抱美好的未来。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黄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