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东部,有一座以“海防”为名的古镇——观海卫。其名中的“卫”字,如同刻在历史深处的烙印,诉说着明代抗倭的烽火岁月,也串联起秦始皇东巡的古老传说。
“观海”二字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据明嘉靖《观海卫志》记载,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曾登临浪港山(今卫山),见“波涛澎湃、群岛如珠”,慨叹“海之大观也”,此地遂得名“观海”。
《观海卫镇志》主编莫非告诉记者,近年有新发现的日本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考证,浪港山因山下港湾而得名。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尚二次东渡,船被大风吹至杭州湾翻船落水,漂浮至此上岸获救;南宋初已设寨驻军,成为海防前哨。
“卫”是观海卫的灵魂所在。明洪武三年,筑建观海卫城,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和督筑为石城,为浙江都司下辖的军事要塞。据《慈溪县志》载,卫城“延袤五里,雉堞千余”,驻军逾六千,外辖龙山所,与临山卫、三山所互为犄角,构成严密的沿海防御网。
卫所制是明代军事制度的基石,卫辖有千户所、巡检司,兵农合一,战时出征,平日屯田。观海卫不仅是军事堡垒,更带动了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卫东村史记载,卫城内曾设军器局、官仓、练兵场,城外护城河“长一千余丈”,至今护城河及部分护城二河遗迹尚存。
清初卫所裁撤后,“观海卫”作为地名延续下来,逐渐从军事据点转型为慈北核心集镇。1932年改称观城镇,2001年与师桥、鸣鹤合并,复名观海卫镇,标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如今,我们漫步在观海卫街头,虽然难以再见“三十六街七十二弄”的昔日格局,但像“南门头”“护城河”“卫山总烽火台”这样的地名,仍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峥嵘历史。老城内街巷如“鼓楼下街”“三官殿街”,保留着明代卫所布局的痕迹;明清建筑如胡总兵府、王总兵府、胡家大屋、汤家大屋,诉说着军户后裔向商贾、文人的转型。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驻守,他的铜像至今昂然矗立于卫山,成为当地重要的精神象征。
观海卫的地名,如同一部缩写的中国史:秦始皇的东巡壮志、明代卫所的铁血烽烟、清民时期的市井繁华,在此层层叠加。如今的观海卫,既是宁波市级生态村,也是工业强镇。这座古镇的千年故事,仍在时代潮声中生生不息。
全媒体记者 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