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慈溪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打破格局、重塑山河,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前湾时代浪潮的交汇点上,开启了一场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能级跃迁。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慈溪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一手擘画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宏伟蓝图,一手描绘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进行了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从“城市时代”迈向“湾区时代”的恢宏气象。
格局之变:战略性重塑,从“节点”到“枢纽”的湾区跃迁
过去,慈溪人常以“小城故事多”自居;如今,“湾区慈溪”已成为闪亮的城市新名片。这一根本性转变,源于“十四五”期间慈溪以开阔的视野,主动跳出“慈溪”发展慈溪,实现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战略性重塑。
最大的变量和增量来自于前湾新区。这片昔日荒芜的滩涂地,如今已成为塔吊林立、长虹飞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区。这种变化是慈溪全面融入前湾战略的缩影,其核心引擎——前湾创新城正从蓝图加速走向现实。通苏嘉甬铁路的全力推进,让慈溪人“坐上高铁直达上海、宁波”的梦想照进现实,一个集交通枢纽、创新集聚、未来社区于一体的“城市新客厅”拔地而起,成为慈溪对接沪杭甬高端资源的“最强磁场”。截至2024年底,站前区TOD开发已初具规模,首个大型综合体项目完成奠基,标志着慈溪正从长三角的“节点”向区域性“枢纽”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慈溪的空间规划实现了从“摊大饼”到“优功能”的深刻转变。清晰的“一核两翼四区”国土空间格局,让中心城区、前湾新区、特色城镇各归其位、各展所长。“双核联动”不再是规划图纸上的箭头,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杭州湾新区的时尚活力与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的科技范儿相得益彰。位于环创中心的“慈溪小家电智造共享实验室”便是明证,它汇聚了来自杭州、上海的高校科研资源,为周巷、观海卫等地的数百家中小家电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生动体现了“南部产城服务核”对全域制造的赋能。
与此同时,“三片发力”让市域副中心更强有力。周巷镇以“中国小家电智造小镇”为抓手,城镇面貌随之更新;观海卫镇依托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龙山镇与滨海开发区深度融合,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框架已然拉开。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格局之变夯实了骨架。杭甬高速复线慈溪段的通车,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去宁波机场快了将近半小时”,这条“黄金通道”与全力推进的通苏嘉甬铁路,共同构筑起慈溪内通外联的“大动脉”。市内,科技路、浒崇公路等“断头路”“瓶颈路”相继打通或拓宽,总长约86公里的城市“血管”更加通畅,中心城区新建13个停车场,新增车位2469个,全市新增的9287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老城区的停车窘境。
品质之跃:内外兼修,于细微处温暖人心的城市革命
城市发展,不仅要有宏大的“面子”,更要有温暖的“里子”。“十四五”期间,慈溪城市建设聚焦于人的体验,一场以“绣花功夫”推进“内外兼修”的品质革命悄然发生,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以未来社区为引领的城市有机更新,让老社区焕发新生。走进古塘街道清水湾未来社区,老居民刷脸进入小区的“邻里客厅”,养老驿站、幼儿托育、共享菜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令人羡慕的“逆生长”。这种更新直面民生痛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486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厂)和19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万户居民。改造后的小区,外墙焕然一新,管线全部入地,新增了停车位和健身设施,“1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齐全,实现了“里子”和“面子”同步提升。
“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是城市品质跃升的又一力证。以新城河区块改造为代表,曾经杂乱的两岸,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滨水休闲长廊。
沿河而建的商业综合体、图书馆、大剧院,赋予了这片区域新的活力,被媒体誉为“昔日‘龙须沟’,今朝‘黄金岸’”。同样,潮塘江、漾山江、大塘河的整治提升,串联起一个个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构成了慈溪独特的“井字形”生态廊道,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明月湖板块作为城市新客厅迅速崛起,更是慈溪城市品质蝶变的象征。周末的明月湖畔,市民或漫步于景观桥,或带孩子在水景广场嬉戏。爱琴海购物公园、大剧院、科博中心……高能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珍珠般散落周边,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时尚感与宜居度,这里从过去的城市边缘地带,蜕变为最热闹、最漂亮的城市活力核心。
更为深刻的是,慈溪的城市治理正变得“聪明”起来。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心,“城市大脑”的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城市运行数据。通过“感知城市”建设,一旦发生窨井盖移位、河道水质异常等情况,系统能自动预警并派单处置,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防控”的转变,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乡村之兴:全域美丽,从“配角”到“主场”的共富实践
“十四五”期间,慈溪以打造“全国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目标,让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配角”,而是发展的“主场”,走出了一条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特色振兴之路。
艺术与乡土的碰撞,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在匡堰镇楝树下艺术村落,古朴的农房成为网红民宿和咖啡馆,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地游客,周末一房难求。掌起镇的“洪魏古村”“上林湖青瓷文化园”等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依托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韵”的格局。目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将达到精品村标准,真正实现了“全域美丽”。
乡村产业的“七十二变”,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支撑。横河镇的杨梅搭上电商快车,通过冷链物流飞向全国;新浦的葡萄通过智慧大棚,实现了品质与产量的双提升;坎墩街道的大学生农创园,让农业采摘、亲子研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背后,是“两进两回”引来的源源活水。
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体制机制层面。慈溪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了闲置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周巷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零散的低效建设用地整合,建起了一个集小家电研发、展示、电商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解决了本地企业扩张无地的难题,为乡村发展整出了新空间。
五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当城市的辐射力与乡村的承载力同频共振,当工商业的“潮水”与农业的“根基”相互滋养,一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的共富共美新图景,正在杭州湾南岸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孙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