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镇有简历,鸣鹤的履历必然显赫非凡——青瓷群窑、盐业大场、国药鼻祖……这位“斜杠元老”,用千年时光完成了一次次角色进阶。
“鸣鹤”之名从何而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唐朝虞世南的重孙虞九皋,字鸣鹤,乡人为纪念他,以其字命名故乡。但这一说法已被现代考据推翻。《观海卫镇志》编辑部向记者提供的唐代《张佩墓志》《徐君妻姚氏墓志》等史料记载,唐大历年初(公元766年)已有“鸣鹤乡”地名,比虞九皋去世早半个多世纪。而鸣鹤之名来历的源头可能更早,唐代《刘宗墓志》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公元前206年),刘宗祖先为避战乱,“止越国东之州,居于句章,乡名鸣鹤”。据此推算,鸣鹤之名至少已存在了2200多年,其历史之悠久,远超想象。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鹤栖于此山,一旦飞鸣,冲天而去。”为这份古老增添了一点神秘色彩。
在老慈溪人口中,鸣鹤常被称为“鸣鹤场”。这个“场”字,揭开了它作为盐业重镇的辉煌一页。鸣鹤自古产盐,为浙江三大古盐场之一。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朝廷在此设立“鸣鹤盐场”管理机构,简称“鸣鹤场”。鼎盛时期,其产盐量位居浙江首位,约占全省总产盐量的三成。至明代,更升格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明洪武年间,鸣鹤场升格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成为浙江盐业最高管理机构。
明清时期,随着盐业式微,鸣鹤再次抓住机遇,进行了一次漂亮的转型——成为“中国国药业发祥地”。叶氏等家族异军突起,将国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古镇里留存的座座深宅大院,正是当年财富与地位的见证。
“国药人才集浙江,浙江在慈溪,慈溪首推鸣鹤场。”据《慈溪县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鸣鹤约千户居民中,80%外出经商,其中担任国药店经理者达200户。北京同仁堂、温州叶同仁堂、天津达仁堂、绍兴震元堂等众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追根溯源都和这个小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万四千四百六石”的盐业辉煌,到数百户国药业经营者的药济天下,鸣鹤的角色几经转换,但湖山依旧。盐场的号子与药商的算盘声,都已汇入杜白二湖的潺潺水声。这跨越两千年的“斜杠”生涯,见证了慈溪先民如何依凭山海创造财富,更诠释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把握机遇、开拓新局的非凡勇气。而这份精神,至今仍在慈溪人民的血脉中流淌。
全媒体记者 沈畅